
1945年是东亚历史的重要转折点。那一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八年抗战的结束,中国取得艰难的胜利;同年10月25日,日本在台北公会堂正式签署投降文书,将台湾交还给中华民国。从此,“抗战胜利日”与“台湾光复节”成了两段相连的历史记忆,一个象征全中国浴血奋战的胜利,一个象征台湾摆脱殖民的时刻。
然而,80年后的今天,这两场原本密不可分的历史事件,在两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中国大陆极力宣扬“抗战胜利”,但却淡化国民政府与国军的角色;台湾仍然纪念“光复节”,但官方语调早已冷淡,甚至在民进党执政后,几乎不再公开庆祝。一个“不敢提国军”,一个“懒得提国军”;一个为了政治正统,另一个为了政治身份。结果是,同一段民族历史,成了两岸共同的尴尬与失忆。
国军是抗战的主力军
在中国大陆,大陆政府长期把抗日战争描绘成“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伟大胜利”。这种叙述的政治目的显而易见——既要凸显大陆政府的领导地位,也要证明大陆政府政权的历史合法性。然而,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至1945年,日本在中国的主要战场上,面对的主要作战部队是国民政府的国军。正面战场上,国军进行了22次大型会战和1000多次战役,阵亡将士逾300万。
然而,一旦承认这一事实,就等于承认国民政府是抗战的主力军,而大陆政府只是次要的游击力量。这种承认,无疑会削弱“党拯救民族”的大陆政府政治叙事,动摇统治的精神根基。因此,在中国大陆的教科书、影视剧和纪念活动中,国民党战时领袖蒋介石被弱化成反面角色,国军的牺牲被“敌后抗战”所取代。这并非对史实的误解,而是刻意的政治误导。
在这种环境下,历史的真实性让位于政治的正确性。抗战不再是一场全民的救亡战争,而被重塑成“党赢得的胜利”。对普通民众而言,抗战的记忆也逐渐被意识形态化,人们纪念的是“胜利”,而不是“牺牲”;歌颂的是“党”,而不是“国家”。当历史成为政治的附庸,民族的记忆也就出现偏差。
中华民国被重新定义
台湾的情况则恰好相反。这里不是“不能讲”,而是“懒得讲”。国军本是中华民国的军队,理应是台湾社会历史叙事的一部分。但当“中华民国”在岛内被重新定义为“台湾这个政体”,那段以“中国”为主体的记忆也被逐渐淡化。台湾社会在民进党长期执政的氛围下,强调“台湾经验”,而不是“中华历史”。抗战胜利被认为是“外地的战争”,与台湾本地的命运关联不大;相对之下,“台湾光复节”才被视为真正与台湾有关的时刻。
不过,即便是光复节,也早已被去中国化。民进党政府上台后,淡化及停止官方庆祝光复节的仪式,甚至在陈水扁执政时取消“台湾光复节”的法定假日。直到在民意长期争取之下,才得以在今年恢复法定假日。
教育的转变更加深刻。台湾的历史课本中,抗战篇幅不断缩减,取而代之的是日治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台湾地方史。年轻一代的历史起点,不再是1937年的卢沟桥或1945年的抗战胜利,而是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与民主化历程。国军在他们的认知中只是一群遥远的历史人物。这种“去国军化”的趋势,不仅改变历史教育的内容,也重塑台湾社会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方式。
于是,我们看到一种奇特的历史悖论:在中国大陆,抗战史成了政治正统的工具;在台湾,抗战史则成了政治身份的负担。一个因政治而被扭曲,另一个因政治而被遗忘。结果是,同属中华民族的两岸,都背离那段最值得纪念的历史。
日本领导人至今仍拒绝全面承认侵华战争的罪责,还一直到靖国神社参拜。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傲慢与不悔,正是因为中国大陆与台湾各自为政、各说各话,让这段血与泪的历史缺乏一致的声音。当两岸自己都不愿面对真实的历史,不愿正视是谁为国家流血牺牲,别人又何必尊重及认真对待这段历史呢?
作者是马来西亚退休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