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美关系因在韩国的会谈出现阶段性缓和态势之际,日本首相高市早苗仍选择高调发表涉台言论。这一行为并非简单的外交失言,从日本国内政治结构与国际战略环境的双重视角考察,动机或可从五个层面解析。
首先,内政考量是驱动高市言论的核心因素。作为自民党内保守阵营的代表人物,高市须持续巩固右翼基本盘的支持。日本第三季经济陷入负增长、养老金改革迟滞、能源成本攀升等民生挑战,通过外部安全议题转移国内舆论焦点,成为重塑执政合法性的路径依赖。同时,渲染“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的危机叙事,实质是为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实现自卫队“国防军化”构筑社会共识基础。这一议程在保守派政治议程中占据关键位置。在台湾问题上采取强硬姿态,既能区别于党内温和派,巩固“安倍路线继承者”身份,也有助于在派阀政治中争取更多主动权。
其次,战略层面的误判构成决策的认知基础。高市团队可能低估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政策底线韧性。尽管中美关系近期显现管控竞争的意愿,但台湾问题涉及中国核心主权利益,不存在妥协空间。另一方面,高市对日美同盟的依赖性评估可能存在偏差。她试图通过主动“挺台”提升日本在美国印太战略中的议价能力,却未充分意识到美国当前优先目标,是避免台海局势彻底失控,而非鼓励盟友采取激进立场。这种认知落差使政策兼具风险性与不确定性。
第三,深层地缘焦虑构成战略思维的底层逻辑。对于日本决策层而言,台湾的战略价值远超意识形态范畴。台湾海峡作为日本能源与贸易命脉的最主要通道,安全态势直接关乎日本经济生存。保守派战略界长期担忧,一旦两岸局势演变超出日本掌控范围,将直接冲击日本海上通道安全。这种基于资源依赖性与地理脆弱性的长期焦虑,使台湾问题在日本安全认知中被置于重要位置,也成为它突破传统外交审慎性的重要动因。
第四,时机选择本身包含战术性试探意涵。在中美寻求对话的背景下,高市言论可被视为一种“议题抢占”行为。逻辑在于利用大国关系暂时稳定但尚未形成新共识的时间窗口,提前设定议程,使日本在台海问题的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动。此举亦带有测试中方反应强度的意图,即判断在中美管控竞争的大框架下,中国是否会对日本的挑衅行为,采取相对克制的回应策略。
最后,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短期主义特征放大冒险倾向。在“短命内阁”频发的日本政治环境中,快速制造具有辨识度的政治符号成为生存必需。涉台言论能够在短期内凝聚国内保守势力关注,相较经济改革等长期议题,更能迅速形成政治冲击力。这种基于政治生命周期的算计,或使她倾向于采取高风险、高关注的外交姿态。
综合分析,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是内政需求、战略误判、地缘焦虑与战术投机共同作用的结果。政策逻辑以国内政治收益为出发点,却在战略层面忽视地区力量格局的复杂性与敏感性。此举或使日本陷入外交被动,既未获得美国无条件的战略背书,又触及中国核心利益红线,反而压缩自身在东亚的战略回旋余地。在中美竞争进入“战术管控”新阶段背景下,日本若持续以“代理人”身份主动升级台海议题,角色定位可能从“地缘平衡者”转向“地缘风险源”。这显然不利于东亚地区的稳定。
作者是山西地方外事智库专家、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