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岛真:何谓“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在11月7日的众议院预算委员会上称:“如果(日本周边国家)动用战舰,并伴随武力的行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日本)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

这一表态引发广泛争议。迄今为止,日本历任首相从未明确指出“台湾有事”会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事态”。正因如此,高市此次发言在日本国内引发强烈反响。舆论分为两派。

支持者认为,“台湾有事”原本就符合存亡危机事态的定义,只不过是高市说出来而已。此外,他们主张,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不必继续维持“战略模糊”,应更明确地阐明应对方针。

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这一发言带有挑衅意味,可能会有损东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日本不应该挑明,而应继续保持战略模糊。

这场讨论势必还将持续下去。不过,从国外的反应来看,感觉对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和“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的含义,仍存在一些误解。下面围绕两个要点说明。

首先,日本在决定是否行使集体自卫权时,会对“事态”进行认定。相关事态分为四类:武力攻击事态、存亡危机事态、重要影响事态与灰色地带事态。

只有在前两种情况下,才允许发动“反击”。

“武力攻击事态”是指日本本土受到攻击的情况。例如,若台湾有事波及邻近的日本领土与那国岛,即属此类。

“存亡危机事态”是指“即使日本本身没有受到攻击,但是自卫队也可以依据集体自卫权,与美国等国家一起进行反击的情形”。

认定“存亡危机事态”后,自卫队发动反击,须要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与日本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武力攻击;日本的存立面临被威胁的明显危险;没有其他适当的手段可以应对。在这些条件都满足的情况下,便被认为可以发动“必要最小限度的武力”。

高市的发言之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她首次明确指出,台湾可能成为“和日本关系密切的相关国家”。尽管日本与台湾并无正式外交关系,但早在2015年7月,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答辩时便阐明:“‘相关国’并不以建交为前提。” 因此,将台湾纳入“相关国”范畴,与以往政府的立场并不矛盾。不过,高市此次在具体案例上做出明确表述,受到瞩目。

其次,既然“发动必要最小限度的武力”是以集体自卫权为依据,关键问题在于:日本将与谁共同行使自卫权?

2015年7月29日,在参议院“和平安全法制特别委员会”上,时任外务大臣岸田文雄被问及“存亡危机事态中所谓‘与新加坡关系密切的他国’”的定义时答道:“一般而言,是指在面对外部武力攻击时,与日本共享安全风险,并表示愿与日本共同应对的国家。”岸田同时补充,这一对象并非事先确定,而须在武力攻击发生时“根据个别具体情况作出判断”。他还指出:“美国符合该条件的可能性极高,除此之外的国家,可能性相当有限。”

高市此番表态——“如果(日本周边国家)动用战舰,并伴随行使武力的行动,不论从哪个角度看(对日本)可能构成存亡危机事态”——等于承认台湾有事可能被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并暗示台湾属于“相关国”范围。然而,她并未表示台湾是日本可共同行使集体自卫权的对象。

解读现行政策,可以发现日本与台湾既无同盟条约,也无外交关系,自卫队与台湾军方的联合行动并无实际设想。真正的假定对象仍是与美国之间发动集体自卫权。事实上,日本自卫队与美军早已积累联合演训经验,与台湾军方之间并无直接的作战协调机制。简而言之,即便台湾有事被认定为“存亡危机事态”,日本可应对的仍以美日同盟框架为核心,而非与台湾并肩作战。

值得注意的是,时任外相岸田文雄在2015年同一场会议上还强调:“集体自卫权的行使对象,应在武力攻击发生时根据个别情况判断。事先公开哪些国家符合或不符合条件,并不妥当。”从理论上看,这意味着日本在原则上,保留未来与美国以外国家共同行使自卫权的可能性。但就现实而言,日本的政策与安全机制几乎完全以美日同盟为中心,针对其他国家的具体设想几乎不存在。

关于高市的发言,无论支持与否,应该在明确理解这一法律与外交背景的基础上,理性讨论。

作者是东京大学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