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年底,街道少了喧嚣,公路顺畅无阻,家庭式餐厅不再一位难求,机场等关卡的出入境处却热闹非凡。我把这叫作“新加坡的空城时刻”——并非因为人口消失,而是因为成千上万的家庭走出这片小小的国土,带着孩子去看世界。
最近一项促销叫我惊叹:新加坡航空与廉航酷航在今年秋季,推出合计超过38万张折扣机票,覆盖大量航点,促销时间与可出发的有效期跨越 2025年至2026年,包括这次的年终学校假期。这一“Time To Fly”旅展无疑又给年底和明年上半年的出游热潮添燃料。
新加坡人热衷年末出游,这背后既有结构性原因,也有文化与心理的成分。
一、结构性原因:出行的“模板化”
学校假期的节奏本身就把家庭时间集中化。新加坡学校假期集中在3月、6月、9月和年末,为家庭安排长短假期提供规律窗口——家长被“诱导”把有限的年假与孩子的假期对齐。学校与家长群体对假期“必须安排活动”的共识,形成集体行动的动力。
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季节性促销,把未来一年低价座位“打包”并公开出售,使得家庭提前规划甚至囤票,形成“我们必须在假期出走”的行为惯性。换言之,供给(廉价票)与时间窗口(学校假期)联合塑造需求。
二、经济能力与优先排序
新加坡人均收入与生活水平相对较高,这使得出国度假成为可以被预算化的家庭消费项目,尤其在中产和以上的父母群体中。对很多家庭来说,把全年少有的连续亲子时光花在海外旅行,被视为值得的投资。
同时,外出的消费偏好也让出国看上去更划算:在强势新元、汇率差或特定国家物价更低的情况下,很多家庭会选择出国“拿回本”式地大买特买,而不是在本地消费。威士卡等支付数据也显示,新加坡消费者有把国内支出替代到海外,包括通过跨境电商消费的趋势。
三、补偿性亲子时间与仪式感消费
双职家庭、加班文化导致父母平日与孩子的共享时间被压缩。为了挤出时间陪孩子,学校假期成了必须“集中补偿”的节点。很多父母抱着“再不趁早带孩子看世界就来不及”的心态,把假期海外游变成对亲子关系的投资与仪式。学术研究也指出,家庭旅行往往被用来重申家庭认同和制造记忆。
社会比较与社群压力进一步放大“必须出国”的感受:当社媒朋友圈里满是海滩、主题乐园与餐厅照片,不愿意参与这种家庭仪式,容易被看作不够投入。于是假期出国逐渐变成一种文化规范,甚至被内化为“好父母/好家庭”的标志。
四、城市小物价贵的双重逻辑
新加坡面积小、景观有限,对喜欢自然、空间感、不同文化体验的家庭而言,留在岛内的选择有时无法满足对远离日常、体验异国的期待。短途出走比起在城市里做“宅度假”,更容易制造出游感。
消费替代效应:当本地物价高、可消费体验相对受限时,许多人会觉得出国更划算、体验更好。年末零售数据下滑,部分分析直接把原因指向更多居民选择出境消费,压抑本地零售的战绩。简言之,出国瓜分了本该流向本地商家的消费。
国人集中在学校假期,带来的短期影响,是造成年末零售成绩被稀释的现象。对于依赖节日带动销售的本地零售、餐饮与旅游相关服务业,这是一个现实冲击。
另一方面,出国带动航空公司、旅行社、海外零售与境外餐饮业的收益,形成收益从本地零售到出境旅游服务的再分配。从国家层面看,若新加坡人海外消费大幅增长,可能压抑本地内需,但也能带动航空及相关产业链,包括机票、行程设计、保险、外汇交易等。威士与行业数据也显示,新加坡消费者在海外的消费额占比较高,尤其在购物与餐饮方面。
频繁在学校假期出国,会不会把一种“假期即出国”的价值观灌输给孩子?我认为有三个隐忧值得警觉。
首先是消费化的亲子观。当亲子时间与消费支出高度绑定,孩子会学到“爱的表达等价于花钱与外出体验”的观念。久而久之,情感维系依赖外部花费而非日常陪伴的细水长流。
其次是对本地文化与生活的疏离。常年把所有休息、节日、仪式放到国外完成,会弱化孩子对本地空间,包括城市记忆、社区感、人际网络的归属感。
再次就是工作中的假期出国惯性。成年后进入职场,若把请假等行为模板化为必须出国,可能形成不必要的社会与家庭成本,也强烈指向一种阶层性分割:能出国的家庭与不能出国的形成可见的差距。
忙碌生活里把缺失的陪伴浓缩成一次长假,这既是“补偿”,也是“炫耀”,即把出游变成身份标识在社媒展示以应对同侪压力,有时还是“逃避”,逃离城市的现实、回避工作或人际压力。人性的复杂在这里表现得很清晰:出游既满足深层的情感需求,也无可避免地裹挟消费主义与社会比较的矛盾。
面对集中出游导致的种种问题,可以从政策、行业与文化三条线思考干预或调节。
在政策层面,弹性假期与企业文化:鼓励雇主提供更弹性的亲子假、工作安排,把“陪伴”从节假日的单次爆发,转成日常的长期投入。
学校与教育部门也可提供更多假期在地化的亲子方案,如社区营、博物馆亲子项目等,减少“出国才有仪式”的认知。
本地休闲与体验也可以升级,零售与休闲业可推出非物质体验,如本地文化营、夜间活动、家庭艺术计划,来吸引家庭消费回流。旅游业者可把在地体验作为卖点,用文化体验替代单纯的购物诱因。
航空与旅行社在促销时也可提供“宅度假 + 文化配套”或鼓励错峰出行,减少对本地零售的冲击。
在文化与家庭层面,家长可以重建陪伴的日常性:把陪伴定义为日常的小细节,而非必须用较大的开支去兑现。家长可学习把假期变为节日式的在地探索,例如做“十次在城中散步”替换一次远途旅行。
最后,媒体与家长社群可以多呈现“本地过节”的好例子,减少出国打卡的文化压迫。
作者是自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