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梅根之死必须引起深刻反思

4岁女童梅根(江雨惠)在2020年2月被亲生母亲与吸毒贩毒的男友长期虐待致死后,尸体被焚烧,过了五个月才在生父报警后,揭发这起本地罕见的惨绝人寰命案。母亲和男友今年4月被判处重刑,案件的调查报告上周发布,揭示整个体系在保护儿童、杜绝虐待儿童方面存在不少疏漏之处,前线人员在处理上也缺乏应有的警觉、敏感度和急迫感,值得相关部门和全社会严正看待并切实检讨改进。

梅根生在一个不健全的家庭,短暂的一生充满不幸。她被长期虐待几乎一年,这么长的时间里有不少机会可以被外界发现,只要有一个环节的人员愿意发挥更大的主动性积极追问她的处境,或“多事”一点争取执法部门及时介入,她都有可能活下来。在这过程中,学前教育机构提呈的报告被认为不够全面及时,教师第一时间拍下的具体伤痕照片,因顾虑相关程序规定而没上报;在母亲要求她退学后,没人持续跟进她的下落;社会服务相关机构在她失踪后认为没有证据显示她安全受威胁。调查报告指出,警方、政府部门的儿童保护服务和社服机构等多方面,都存在协调沟通的失败,终于导致一条无辜小生命无法在我们富足的社会里茁壮成长。

作为主管相关机构的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为此案公开道歉,连日来,许多与儿童相关的社服工作者和专家都提出各种检讨。官方也明显汲取了教训,从2021年开始设立24小时运作的全国防暴及性骚扰热线,让公众举报家庭暴力事件,包括虐待儿童。检讨小组提出的七项建议相当有针对性,相信会起到一定成效。

但事件所揭露的深层问题实在不容小觑,包括各环节所呈现的轻忽,除了机制不足的问题外,各有关工作人员没有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判断力,以至于在处理涉及儿童被虐待这种敏感课题上,呈现出缺乏同理心、反应迟滞、麻木的最终行为结果。例如在社服机构电话通报中已经明确形容了有关伤痕,但儿童保护服务处人员却掉以轻心,反而采信梅根外婆说孩子没事的观点,也没有进一步追问更多情况,让人高度不解。

相关的专家和社服工作者都同意机制必须改进,填补漏洞和不足。然而,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瑕的机制,再者,再完善的机制,除非能搭配相应的人员以同理心在做事,否则都不能保障儿童或其他弱势者在遭到欺凌或暴力对待时,有机会被看见、曝光,执法者能适时介入,正义能不迟到。

更值得深思的是,是不是过度依赖机制的心理,导致我们的公务人员和社会工作者,在具体面对一桩桩、一件件复杂的现实课题时产生盲点?机制列明各种可做不可做、下一步怎么做,于是工作人员心安理得地认为自己完成一步后,下一步由他人接手,一层一层如此,只要避免了程序上的错误,就不会在心理上背负责任,也不会再思考多一些。果真如此,恰恰提醒我们过度依赖机制的可怕,当我们的行为完全模式化、机械化,人性的本能觉知、正义感可能也因此被遮蔽、消失无踪。

底层社会的环境相对封闭,容易发生不寻常事件,必须加强社会服务的投入。值得注意的也包括各阶层的心理健康问题,几年前父亲杀害两个自闭儿的案例历历在目,说明随着社会发展更加复杂,对于弱势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保护机制应该不断跟进,前线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更应该与人性同理心同步。至于梅根生母和男友都嗜毒的现实,再次证明毒品对人性的危害之巨大。

我们都以新加坡在很多方面的成功而自豪,但成功或许也是一把双刃剑,让我们过度肯定制度的完好,甚至不知不觉产生迷信,凡事既不敢、也不肯越雷池一步,错过纠正问题的机会。类似梅根的案例或许罕见,但第一线人员必须强化培训,才能确保这样可怕的案例及时被揭发,并在萌芽时受到妥当处理。长期遭虐待的儿童会导致成年后许多负面行为,最终可能造成全社会的更大伤害。整个体系必须借由此案痛定思痛,安抚梅根之死给社会留下的震惊与绵绵悔恨。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