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中美军备竞赛”成为全球头条时,历史幽灵似乎再度浮现——1980年代美苏争霸的阴影下,一种主流叙事急切追问:中美两国谁将成为下一个苏联?
我的回答是,中美皆不可能成为下一个苏联。这不仅源于体制的韧性,更因这场竞赛正悄然重塑全球力量平衡。真正的压力很可能转嫁至老欧洲与日本。“谁将会是下一个苏联”这种二元对立的预设,本身源于一种认知陷阱。本文试图剖析背后的深层逻辑。
理解当下,首先要做的是解构苏联。苏联之所以在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中崩溃,绝非单纯军事失败,而是?封闭系统下的资源诅咒?。首先表现为经济血管阻塞?。数据显示,1985年,苏联的军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14.8%。反观民生部门,技术冻结,洗衣机短缺率高达31%;其次表现为创新单向耗竭?,米格战机技术无法转化民用,与民生经济彻底割裂;其三表现为财政过度依赖能源,石油出口收入占比超过60%,资源依赖症严重。当油价暴跌时,也就意味着财政近乎崩溃。在军备竞赛下,这种“重军事、轻民生”的“先军”模式,犹如不断抽血的病人,终致躯体枯竭。也就是说,苏联的解体,根植于封闭的计划经济无法消化军备重负,导致民生凋敝。
美苏体制复合体:中国韧性所在
反观中国体制并非苏联模式的翻版,政治体制的骨架虽仍带有鲜明的苏式印记,但经济体制更接近于里根革命前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属于美苏体制的复合体。这种特殊体制,核心优势在于融通苏式的国家战略动员能力,与前里根时代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体制和规模化工业基础。
这种特殊体制建立高效的“军转民、民转军”双向通道。军备竞赛非但不会成为财政黑洞,反而成为尖端技术迭经济代的强力催化剂。
竞赛驱动的军工突破,能迅速通过成熟产业链下沉至民用领域,形成技术红利反哺经济,实现军事投入与民用创新的正向循环。同样,民用技术的发展,反过来也会促进军事装备的提升。譬如,大疆??通过消费级产品自然渗透军事场景,体现无心插柳的全球影响力;华为??以技术自主化为核心,构建军民共用的基础设施;??DeepSeek??则通过人工智能(AI)重构军事流程,实现“降本增效”的智能化跃迁。共性在于:??民用市场的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军事需求反向推动技术迭代??,形成“市场—技术—国防”的正向循环。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国防能力,更在全球科技博弈中,为中国赢得战略主动权。
这种相互转化的能力,是僵化的苏联体制全然不具备的。因而,当下中国的这种复合型体制可避免苏联式失衡。
美元霸权:美国财政护城河
就当下的美国而言,虽然面临制造业空心化的挑战,但全球霸权的根基——美元体系——依然稳固。2024年,美国国债已经突破35万亿美元,却无损美元全球储备地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4年第一季度数据,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为57.74%。这一数据虽较历史峰值(如1999年的71%)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主导地位。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美元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率约为80%。这一数据体现美元在大宗商品交易(如石油、金属等)以及全球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美元的主导地位源于历史积累、金融市场深度,以及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尽管近年来“去美元化”趋势有所显现,但可预期的是,美元短期内仍难以被其他货币完全替代。只要美元仍为无可替代的核心储备货币、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就意味着美国拥有近乎无限的全球融资能力。通过持续发债,能将全球储蓄转化为国内资源(包括军事投入)。美国军备竞赛犹如透支全球信用,非但不会重演1980年代苏联的财政枯竭,反而可能通过技术外溢(如SpaceX衍生商业航天)巩固霸权。军备竞赛于美国而言,是维系霸权地位的成本,而非倾覆帝国的直接诱因。
这种独特的“铸币税特权”构筑一道苏联从未享有的金融护盾,使财政虽承巨压却难言“干涸”。这与苏联卢布的孤立形成天壤之别。
老欧洲与日本:真正风险承担者
苏联的竞赛是失血,中美的竞赛是造血——两国最终胜负将取决于谁的体制,能将“导弹”(军事装备)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成民用市场的竞争力。反倒是当中美以体制优势消化竞赛成本时,军备竞赛的破坏性压力,很可能将外溢至被迫卷入却又先天不足的第三方——老欧洲与日本。
这些经济体身处中美战略竞争前沿,安全的依赖迫使它们不得不大幅提升军备投入。然而,它们既缺乏中国那样完整、高效的军民融合工业体系,以降低成本、加速转化,更不具备美国通过全球货币霸权,转嫁成本的能力。它们相对单薄的财政基础、僵化的产业结构和高昂的福利体系,在骤然加剧的国防开支压力下,极易陷入困境。财政困境将直接冲击它们赖以稳定的高福利社会契约,诱发深刻的社会撕裂与政治动荡。它们的困境恰似苏联缩影——资源错配引发社会撕裂。因此,中美间的战略竞争若进一步升级,最可能率先陷入系统性危机的,并非竞赛的两极,而是被挤压在中间、能力与需求错配的欧日体系。
概而言之,将中美军备竞赛简单类比为美苏争霸,并预设其一必然崩溃,是对当代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的简化。中美各自独特的体制韧性(中国的复合体体制、美国的金融霸权)使它们具备远超苏联的抗压能力。如果能够管控好风险,筑牢底线思维,竞赛对双方甚至能构成某种发展驱动力。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在于竞赛烈度提升导致的安全需求外溢,以及由此对缺乏匹配能力的欧日社会结构与财政体系造成的不可承受之重。所以,管控中美底线竞赛烈度,不仅关乎双边,更是维护欧日乃至全球稳定的关键。
作者是中国经济学者、财经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