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铿:钱能解决的就不是问题?

陆路交通管理局宣布,地铁东北线通勤族避开早高峰可以免费乘车,这项“体贴入微”的政策,真的是让人感动得热泪盈眶啊!毕竟,在连续挤了多年的“沙丁鱼罐头”后,政府终于愿意为通勤族“买单”了。

且慢为陆交局的慷慨鼓掌,因为这只是为期一年的试点计划。但摊开日历一看,真正能治愈东北线拥堵的“神药”——跨岛线,要到2030年才能建成。在接下来的至少五年里,如果这项免费乘车计划真的有效,会不会从特效药变成为期五年的“叶克膜”呢?

陆交局虽然没有提供官方成本,但假设每天有2万名幸运儿享受这2元的免费乘车券,每年就是约1000万元。当然,这笔钱比起修地铁的百亿工程来说,只能算是零头。但要记住,这1000万元是年复一年地流出,不是投入到未来的基础设施,而是用来补贴过去的规划失误。这笔钱,可以看作是陆交局为自己当年的预估失当支付的滞纳金。

我们长久以来都为新加坡城市规划的“同步性”感到骄傲:住房和交通基础设施总是像一对有默契的舞伴,同步到位。

但在东北部这片土地上,楼房以惊人速度拔地而起,欢迎成千上万的新居民。作为出行生命线的东北线,容量却在1996年决定兴建时就已经定格。这就像举办一场盛大的晚宴,只准备能容纳全家人的椅子,却给全村人发去请柬。

因此,究竟是建屋发展局在盖房子的速度上展现超凡的效率,还是陆交局在预估人口增长时,采用比较保守的估计,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这次失败的协调,将我们的规划战略从未雨绸缪转变成亡羊补牢。当拥堵发生后,再用金钱来“奖励”那些愿意早起避开早高峰的人,这简直是神逻辑。

新加坡的交通策略曾以前瞻性(Proactive)闻名于世,总是在问题出现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但东北部的经验,却完成了从前瞻到后知后觉(Reactive)的“华丽转身”。

现在,我们正用每年1000万元的真金白银,向国人和全世界承认:“我们知道错了,但只能用钱来解决这个问题。”

更深层的讽刺在于,这种“应急式补贴”势必带来新的公平性问题。这笔钱本应用来造福全民,现在却被用来纠正特定的、区域性的规划错误。我们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弥补特定机构在特定区域的协调滞后。这难道不是一种对“资源优化配置”的绝妙反讽吗?

更让我忧心的是,我在滨海市区线的早高峰,也隐约看见类似东北线的“悲剧”正在悄然上演。期盼在危机进一步加深前,陆交局能尽快提出改善措施。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副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