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探讨本文的命题,先从最近一次日本之旅说起,此行专为参观大阪世界博览会而去也。
历时半年的世博会在日本国内先冷后热,10月13日闭幕后,官方宣布参观世博总人次达2500万,其中八成是日本人。闭幕前一个月更是天天人潮汹涌,许多人气旺的展馆,如意大利馆、美国馆、日本的几个企业馆、中国馆(荣获自建展馆金奖)等等,光是排队就要耗大半天。
我们一行人凭手上“世界最强的护照”,优先进场看了我们的新加坡馆,在里头通过数码科技,把个人愿望和祝语送上天际屏幕。说实在的,新加坡馆除红球外形设计(寓意小红点)夺人眼球之外,并没有太多看点。
建在人造岛梦州岛上的世博园,最有视觉震撼效果的不是各个争妍斗艳的展馆,而是绕场地一圈的木构天空走道。它离地20米高,占地6万平方米,在上面走一圈,各个展馆尽收眼帘,夜间灯火辉煌,各有特色的不同建筑设计,构成一幅人间奇景。
这个日本人称之为“大屋根”(大屋顶圆环)的木构建筑,今年3月被列入世界最大木构建筑的健力士纪录。它融合日本传统神社的建筑风格,看起来古意盎然。长廊下可以遮阳避雨,并设有长凳让游人歇脚。
大屋根既传统又现代的建筑,也正好是大阪城市形象的缩影。大阪都人口大约1900万,为日本第二大都会,有厚重的历史沉淀。从江户时代(17到19世纪)以来就是历史名城;明治维新之后,还被称为“东方曼彻斯特”。直到今天,大阪是日本的商业发达、科技和医疗先进的现代化城市。
日本政府原本打算,博览会过后,将只保留200米长的长廊,作为一个盛事历史遗迹。但根据10月10日日本英文报“The Japan Times”的一则报道,希望完整保留这个木构建筑的呼声越来越大,也有人发动联署请愿,包括社会人士、学者、建筑界、外交圈子的人。
1889年巴黎世博会留下一座埃菲尔铁塔,从此成为巴黎著名标志,早已是全球游客必到之处,199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大阪世博的标志大屋根的命运如何,还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个人觉得,大屋根若能完整保留下来,日后必有大用。
大阪和东京(旧称江户)、京都并称“三都”。这回的行程再次走了这三座城市,不期然又让我思考这个问题:新加坡算得上是个世界大都会吗?即使只看亚洲,国际都会排名,新加坡又算老几。
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新加坡在2007年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首富,今天更进入全球前三名,但新加坡的国际形象,与我们的国家财富相称吗?
上周末,我带着这个问题出席一场以“向建国60年致敬”为主题的座谈会,请教主讲者之一的城市规划之父刘太格。
刘太格给我的答案是,作为世界都会,必须有悠久的历史、天然景观和人口规模。很显然,这三样新加坡都从缺,但值得安慰的是,刘太格接着说,硬体建设、城市设计对一座现代化城市很重要,新加坡在这些方面是成功的。他说,很多人说巴黎很美,其实巴黎的美,也只是市中心,市中心以外的巴黎是很丑陋的。他也在演讲中提到,新加坡没有贫民窟,九成人口都拥有房子,这是没有一个国家做得到的。
回首建国60年,难免又触动人们对建国总理李光耀的缅怀。刘太格说,李光耀是个会聆听、会接受不同意见的政治领袖,他提出反对意见时,只要你拿出道理,就能说服他。所以,当年他并不害怕单独面对李光耀,而是很期待李光耀的召见(饭局)。
这场座谈会由两个新移民组织天府会和陕西会联办,讲者之一的前国会议员成汉通,当年在国会悼念李光耀的演说视频,在讲座上重播。他那一次感情充沛的悼念词,今天听来仍是那么令人动容。另一讲者新加坡国立大学与重庆大学客座教授杨建伟,则以数据说明新加坡过去60年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给听众上了一课。
对年轻一代而言,李光耀的远去似乎逐渐成为一个传说。今后,我们对李光耀的最好纪念,就是珍惜、守护新加坡过去半甲子的耕耘与收获,并自强不息。
曾几何时,网上常会看到新加坡被称为“东南亚的首都”。新加坡没有厚重的历史,没有灵山秀水,区区几百万人口,算不得国际大都会,似乎很难跟伦敦、巴黎、纽约、华盛顿、东京、大阪、北京、上海等等世界名城相提并论。
我们这个方圆仅730平方公里的小小地方,以硬体建设、国家治理、经济发达闻名,如今也算得上是个人文荟萃的宜居之地,没有一处不敢让外人看,或让外人止步的肮脏或是危险角落;每一处花团锦簇的大小公园,让人处处惊艳,远看近看皆成天然。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新加坡称得上世界大都会吗?且由他人评说。
(作者是《联合早报》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