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天出差港台两地多日,收到编辑友人附上《巴士乘客不文明与滋扰他人行为 可面临处罚》一文的短信,她说:“上面”终于听到民间的声音。笔者忽然有种否极泰来的感觉,过去三年多次针对日益严重的手机外放发文,中英文报章读者的投函也不少见。再深究此现象,尤其是在冠病疫情后愈发普遍,出现在公共场合室内空间,例如公共交通、医院和商场等。其实它已在全球蔓延,包括欧洲国家也不能幸免。
根据《联合早报》10月14日报道,为确保乘客的出行体验更安全和舒适,今后在公共巴士上或巴士转换站有不文明或滋扰他人行为的公众,可面对处分。这些不文明行为包括:乱丢垃圾、在车内饮食,或对其他乘客造成干扰,如用手机大声播放音乐或视频。
此前,管辖地铁的陆路交通管理局也有动静,官方从去年12月至今年5月针对地铁上的不文明行为加强执法,共发出160多张违例通知单。这是去年6月至11月的四倍多。去年巴士和地铁上也张贴告示,不过效力甚微。
今年2月,一名男子在法国的火车站因手机外放同家人的通电话,被罚款200欧元(约300新元)而引起媒体热议。虽然没有明文规定,这一举措大有警示作用。
去年,英国民调机构对2005名成年人的调查发现,86%认为在公共环境中使用免提电话不可接受,88%对大声通话持相同看法。各国对此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英国部分铁路设有静音车厢,以鼓励乘客保持低声交谈。伦敦东北铁路公司要求乘客在静音车厢内确保耳机音量不外泄,如须通话则移步至其他车厢。进行大型调查和设立静音车厢,都是新加坡地铁可借镜的地方。
如果欧洲太远,我们来环视邻近的日本。一直以来,不管是本地人还是旅客,在公共场合的行为必须符合严格规范,尤其是在列车上通话都被视为失礼的行为,更别说手机外放听音乐和视频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感,可以表现在对这类行为不赞同的眼神。
喜见新加坡作为一个先进亚洲国家,终于采取行动,也希望看到国人的行为渐渐“进化”,越来越文明,体谅周边公众的感受。
在公共场合受不了噪音,我一度以为是自己太敏感,事实上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只是大部分人敢怒不敢言,希望官方正视问题并采取措施,即使一些人并不认为这是“问题”。我们不妨自问:身为新加坡人,是不是有责任有意识地建立规范文明的行为,还是在不知不觉中让步、容忍,让一小部分人渐渐肆无忌惮地自由挥洒,让手机外放音量扰人等行为变成理所当然,心安理得?相反,提出问题,希望解决问题的人却被认为是不够包容?
虽然欣闻不文明行为将受法律约束,通过罚款来影响行为,然而更多人关注的是如何执法来达到目的?这在人力物力上都会考验公共交通业者。若是在现有条件下,让公共巴士车长去取缔犯规行为,法规会否雷声大雨点小,最后形同虚设。真心希望我们能看到有关官方的决心和务实,例如让便服执法者在头一两年加大取缔力度。
笔者认为,软硬兼施的措施才是长久之计,我们必须相信大部分国人的文明素养,再配合软性的、本地一直没有做的定时播音、宣传运动,例如风趣、有创意的宣导短片,才能达到长远效果,就好像我们当年对付随地吐痰的行为一样。
你会很诧异,一些人是真的不清楚或拒绝认知他们的行为其实是侵扰到他人了。在硬性的法令和罚款之前,软性和温馨的提醒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法律,是社会规范建立前不得已的工具。
如果经常乘搭公共交通,你会发现手机外放只是侵扰公共空间的行为之一,是比较新但渐渐成为日常的现象。更常见的行为是在公交上肆无忌惮的吃吃喝喝,完全无视法规存在。这还是我们的新加坡吗?
即使多年来重罚乱抛垃圾,一到大型活动,隔日的公共空间还是惨不忍睹,这又说明什么?
检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尤其是自己的国家,不是以一种傲慢姿态睥睨他人的水平,而是积极捍卫社会持续积累着、成形着、约定俗成、心照不宣的生活方式与和谐韵律。我们到底是别人眼中耀眼的经济奇迹,坚守严明法治社会的特点,不断朝文明走去,还是不经意就会复归平庸、膨胀的自我感受良好,对彼此愈发失去耐性和温度,全由我们自己定夺。
(作者是文字工作者/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