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秋天,钓鱼岛事件让中日关系骤然紧张。那一年,中国政府在一夜之间暂停对日本的稀土出口。对一个几乎百分之百依赖中国稀土的国家,这无异于一场战略级震撼。那一刻,日本忽然意识到,资源控制不只是经济议题,更是国家命脉的生死线。
但日本的反应不是抗议,而是重建。过去10多年,它悄然展开一场深层的“资源独立运动”。从海外矿产布局到稀土回收体系,从材料替代技术到产业政策协调,日本一步步摆脱对中国的单一依赖。如今,日本已能实现近一半稀土自给,其余部分也通过多元供应链确保安全。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日本在电子产品回收领域取得的突破。废旧家电、电脑、手机、汽车,成了新的“城市矿山”。通过高效回收与分离提炼技术,日本每年从废弃物中回收的稀土,已占国内利用量的10%至15%。随着工艺进步,这一比率还在上升。
这意味着资源安全的重心,正从地底矿山转向城市循环,从依赖进口转向掌握技术。
在全球稀土版图中,这一变化具有深远意义。西方国家近年来高喊“去风险化”,但要真正做到产业安全,却不是靠政治口号,而是靠技术积累。日本的回收体系和分离工艺,事实上成了西方摆脱依赖中国稀土战略中的关键支点。欧洲的再生稀土技术仍远落后,日本已成为唯一能规模化替代部分中国稀土供应的工业国家。
2010年的危机成为转折点,也改变日本对全球化的理解。过去,日本深信自由贸易与市场效率能保障供应安全;现在,它明白国家安全才是产业的最终逻辑。自那以后,日本政府系统性推动资源安全战略。政府开发援助(ODA)和株式会社国际协力银行(JBIC)为企业在澳大利亚、越南、非洲的矿业投资提供融资担保。像住友、三菱、日本能源金属矿物资源机构(JOGMEC)等公司在全球布下稀有金属网络,目标不在占有,而在稳住供应。
这是一种典型的后全球化策略——技术优先于资源,稳定优先于低价。丰田、日立在永磁电机中开发出低钕或无钕替代材料,三井金属则实现废旧磁体中稀土回收率超过90%。一个被制裁的国家,用10年走出供应独立的路。
当七国集团(G7)近日再次讨论稀土安全时,日本的表态最为冷静。面对西方“去中国化”的激烈语调,日本选择温和。它不须要喊口号,因为它已经具备底气。对日本而言,真正的安全来自自给能力,而非外交宣示。
今天的全球分工,正从“成本决定”转向“安全优先”。资源不再是贸易商品,而是地缘政治的筹码。中国在稀土上握有巨大优势,但这场“资源武器化”的尝试,也加速对手的警觉与替代。日本正是最早觉醒,也最成功脱险的例子。
对中国而言,这个故事值得深思。资源控制能带来一时的优势,却可能换来长期的孤立。10多年过去,中国依旧是全球最大稀土生产国,却被锁定在原料端的低附加值环节。真正的竞争不在储量,而在技术与标准,在能否把资源红利转化为产业红利。
日本用10年的时间完成一次从依赖到自立的转身。稀土不再是它的软肋,而成了它展示产业韧性的象征。后全球化时代的日本告诉世界:掌控资源未必强大,掌控创新才是真正的国家安全。
作者是美国国际贸易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