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鼎钧:东亚金融防线的共同破口

美国司法部对柬埔寨太子集团创始人陈志提起诉讼,并查扣高达150亿美元的比特币资产,震惊全球金融界,被誉为史上最大的加密资产没收案。更令人关注的是,案件不仅揭露一个跨国网络诈骗的庞大帝国,还牵扯到17家新加坡注册公司和多名新加坡公民,台北则成为洗钱的重要环节。这场金融风波揭示东亚在反洗钱合作中,存在诸多漏洞与不平衡之处。

作为全球金融和财富管理的中心,新加坡长期以来以资金流动的高效性和法治保障吸引国际投资。然而,从2023年令人震惊的30亿元洗钱案,到此次涉及150亿美元的陈志案,暴露新加坡在开放体制下的脆弱性:犯罪团伙通过空壳公司和家族理财办公室等途径,将黑钱合法化,并通过购买豪宅、名车等手段扰乱市场。

在这一事件后,新加坡政府迅速收紧家办的审批程序,加强对中介(如秘书服务和房地产中介)的监管,展现出零容忍的态度。然而,新加坡依然面临一场监管的平衡之战:在全球竞争家办红利的背景下,如何确保监管底线不被突破?国家发展部长、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主席徐芳达虽然指出“监管应与风险相称”,但陈志案的规模表明,风险已经不是“苍蝇”,而是“巨兽”。效率与安全之间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引发灾难。

新加坡正面临内部监管与开放之间的矛盾,台湾则显露出司法体系在外部方面的短板。在陈志案中,落网的嫌犯在台湾被轻轻放下,迅速获得保释,这引发外界对台湾反洗钱司法效率的质疑。长期以来,台湾一直受到电信诈骗的困扰,如今又增加洗钱团伙的渗透,使得松散的司法环境成为国际洗钱团伙的避风港。如果如此重大的罪行可以被轻罚或免罚,必然会吸引更多不法分子,将台湾视为成本低廉的司法中转站,形成在宽松区洗白后再流入监管严区的套利链条。因此,新加坡的防线被迫延伸,不仅要防范黑钱,更要防范那些在其他地方洗白的灰色资金。

面对高度组织化、跨司法管辖的金融犯罪团伙,单一国家地区的监管显得无能为力。作为东亚金融枢纽,新加坡理应在区域联防中发挥领导作用。陈志案既是警示,也是契机。

首先,应推动统一的司法标准。同罪不同罚使跨境洗钱的可能性大增。新加坡在30亿元案件后采取的强力刑罚,应成为区域的标杆。可与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韩国等经济体联合,形成金融犯罪最低刑责共识,以杜绝司法套利的现象。

其次,建立跨境金融情报的即时共享机制。对于加密货币等高度匿名资产,监管须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新加坡应牵头设立东亚地区的加密资金流动追踪系统。一旦台湾方面发现可疑资金流向新加坡,须立即通报并冻结,以打破“信息滞后—监管失败”的连锁反应。

最后,必须坚持源头治理原则。财富管理的竞争不应以吸纳黑钱为代价。面对家办市场的热潮,新加坡必须严格遵守宁缺毋滥的底线,全面落实客户尽职调查和穿透式背景调查,严守资金来源审查标准,避免上岸洗白的资金污染金融系统。

从30亿元洗钱案到150亿美元比特币没收案,新加坡与台湾分别呈现不同侧面的系统性漏洞。这不仅是金融战,更是法治与信任体系的保卫战。新加坡不能只做一个高效的财富中心,更要成为东亚清廉、安全的金融中枢。

台湾若不能迅速补强司法短板,将沦为整个区域防线中的致命裂口。唯有摒弃各自为政的模式,采取联防联打、共建标准、共享情报的方式,东亚地区才能在这场跨境金融犯罪大战中占据主动,保住声誉,守住清白。

作者是中国文化大学博士候选人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