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政府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向新当选的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致贺电,引发国际关注,也令人联想到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之后,中国政府是否准备还原那段被政治化的历史?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全面进入八年抗战。当时的中央政府是在南京的国民政府,主力军队为国民革命军。面对装备精良、战术娴熟的日本侵略军,中国在最初几年几乎孤立无援。国民政府调集全国兵力,在战场正面对抗,付出惨烈代价。
然而,1949年政权更迭后,大陆的历史叙事被重新书写。共产党被宣传为“中流砥柱”,国民党则被淡化为“消极抗战”。这种说法经过数十年的教材、影视与宣传强化,使几代人对历史的理解出现明显偏差。
事实上,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投入全国主力迎敌。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从武汉到长沙,每一场大会战都消耗巨大。以淞沪会战为例,国军投入超过70个师,阵亡与失踪人数超过30万。据史料统计,整个抗战期间,超过300万国民革命军将士阵亡,数百名将领战死前线,是抗战真正的中坚力量。国军在战场上以血肉之躯挡下日军主力,打破日本速战速决的战略设想。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确实参与一些战斗,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这些战役对士气鼓舞与宣传效果巨大,但从军事规模看,与国民党主导的数十场大会战仍有显著差距。
与国民党的正面决战不同,共产党的策略是避开主战场,在敌后展开游击战,并着力建设“解放区”。这些举措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日军后勤,但更重要的是,为大陆政府积累广泛的基层支持与行政经验。到抗战结束时,共产党的武装力量由1937年的约4万人,迅速扩张到120万人,加上地方民兵总数超过200万。
战争结束后,国民党作为战胜国代表出席东京审判,却因长期消耗,元气大伤,数年后在内战中败退台湾。共产党则凭借敌后扩张的组织与军力,为夺取政权奠定基础。胜败既定,历史的叙述权自然落入掌权者之手。
自此,“谁是抗战主力”的答案被重新书写——国民党的贡献被淡化,共产党的地位被拔高。几十年后,虽然中国大陆逐渐开放学术研究,部分史料开始重见天日,但官方主调并未根本改变,抗战的叙事依旧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因此,当我们看到北京官方举办盛大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时,难免感到一种复杂的情绪。那些在正面战场浴血奋战、长眠大地的数百万国军将士,几乎被遗忘在官方叙事之外。
今日的两岸关系,政治分歧依然存在。但历史不应属于任何一个政党,而应属于全体中国人,乃至全人类。当习近平向郑丽文发出贺电时,外界或许会视为两岸关系的缓和信号;然而,更值得期待的是,这是否也意味着大陆政府愿意面对真实的历史,承认国民党在抗战中的地位。
国共两党都曾是抗战的参与者、民族存亡的共同见证者。若真能放下政治包袱,共同还原那段历史的全貌,不仅是对所有为国捐躯者的公道,也是对后人记忆的尊重,更是民族成熟的表现,两岸和解的起点。
愿有一天,当两岸领导人再度握手时,他们不仅谈经济、谈和平、谈未来,也能共同正视那段流血的过去。
(作者是马来西亚退休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