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兵云:高市早苗“台湾有事”论背后的玄机

在10月31日至11月1日的韩国庆州亚太经合峰会(APEC)上,日本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实现首次面对面会晤,双方就重启高层对话、稳定经贸合作等议题达成初步共识,外界一度对中日关系回暖抱以期待。然而,仅数周后,高市在国会答辩中抛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言论,被中方视为“踩红线”。作为从政逾30年的资深政客,高市不可能不知此番言论的后果与代价。高市为何甘冒风险,出此险招?

第一,巩固国内政治基本盘。高市早苗虽贵为日本首位女首相,但执政根基并不稳固。她所属的自民党内部派阀林立,她本人长期被视为前首相安倍晋三政治遗产的继承者,依赖保守右翼势力支持。面对在野党攻势与民意波动,高市亟须通过高调议题凝聚党内共识、强化领导权威。台湾牌正是最便捷的政治工具,既可迎合亲台议员群体,又能塑造捍卫日本安全的强人形象,转移公众对通货膨胀高企、少子老龄化等内政难题的关注。民调显示,48.8%的日本民众赞成或倾向赞成高市的“台湾有事”论,反对者则为42%。

第二,向美国递交“投名状”。美日同盟是日本外交的基石。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台湾问题上比较谨慎,不排除特朗普与“非常亲密的朋友”高市在10月29日的会晤中,在台湾问题上“有所分工”。高市此举是主动向华盛顿递“投名状”,以表明日本不仅是美国在亚太的“桥头堡”,更是愿在关键时刻承担军事风险的“可靠伙伴”。此举有望换取美方在高端晶片技术出口管制松绑、驻日美军基地升级、联合军演常态化等方面的支持,同时为日本争取更大战略自主空间铺路。

第三,为修宪扩军造势。高市早苗是日本和平宪法的坚定反对者,长期主张将自卫队升格为国防军,并推动军费突破国内生产总值(GDP)2%甚至3%的门槛。炒作台湾危机,渲染“中国武统台湾将切断日本海上生命线”,能进一步激发民众的安全焦虑,为突破专守防卫原则、扩大集体自卫权适用范围、加速武器研发与出口等政策扫清障碍。

第四,历史认知与地缘执念驱动。高市的政治底色深受战前“大东亚主义”残余影响。她多次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对殖民历史缺乏反省。在此认知框架下,台湾被视为日本传统势力范围的一部分。加之日本80%以上能源与贸易须经由台湾海峡,高市将台海稳定直接等同于日本生存命脉。这种混合历史情结与现实焦虑的地缘执念,使她将两岸统一视为对日本的战略围堵。

第五,争夺历史定位与国际话语权。高市不仅想做首相,更想做改变东亚格局的日本领导人。“台湾有事论”能让她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完成两个叙事构建,一是为自己争夺历史位置。年过六旬的高市深知,当选为首相是政治生涯的最后一搏。她渴望自己能书写历史,而非仅被视为过渡性人物。如果未来台海局势出现任何变化,她可以说:我很早就预见风险,是我推动地区安全战略的重构。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遗产工程”。因此,高市的“台湾有事论”不是外交表达,而是历史投射,她在为自己的历史定位抢跑。二是塑造日本是印太秩序核心参与者的国际形象。美国在国际秩序、韩国在朝核问题、澳大利亚在南太平洋争夺各自的叙事中心。高市此举就是为了让日本成为东亚话语权的重要发声者。

面对高市的挑衅言论,中国须保持战略清醒。一方面,必须坚决反制任何干涉内政的行径,明确划出红线。另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反应而落入政治算计。唯有刚柔并济,方能在复杂博弈中掌握主动,维护地区和平与本国核心利益。

作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