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近年来就业市场艰难,新加坡与中国的年轻一代却在以颠覆传统经济学的方式消费。对他们而言,消费不再只是功能与价格的衡量,推动消费决策的根本动力正在发生转变。
作为2025年通商中国青年论坛筹委会的联合主席,我们和团队花了数月时间,与新中两地的青年企业家、消费者以及企业领袖交流,发现较年长者关注的是商品的实用性和价格,年轻一代则更优先考虑他们与商品的情感连接、文化认同,以及承载的社会意义。
这一趋势被不少传统企业所忽略,但在人工智能(AI)、体育和电商等领域,它已受到关注,并正逐步重塑青年经济的生态与逻辑。
一、AI伴侣:情感经济新形态
在中国,智能聊天软件和AI宠物伴侣成为不少年轻人纾解孤独、寻求安慰的新选择。复旦大学等机构的《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2024年)》揭示一个普遍困境;尽管76.8%的单身青年网民渴望恋爱,但“社交圈子单一”构成他们脱单的主要障碍。这种“线上渴望”与“线下受限”的矛盾,催生对“无负担关系”的需求,AI伴侣恰好能够提供永不评判、随时在线的陪伴, 新加坡也出现这一趋势。
新加坡年轻人面临高压生活节奏,孤独感与社会需求矛盾日益突出。这也逐渐改变青年的消费行为,让他们更看重产品所提供的情绪价值。
根据新加坡政策研究所(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的一项调查,超过半数21岁至34岁的年轻人对线下社交感到焦虑,认为线上交流更为轻松。为此,他们正转向Wysa乃至ChatGPT等AI聊天机器人寻求情感支持。艾瑞咨询《2025中国情感消费白皮书》显示,78%的Z世代消费者愿为“情绪共鸣”支付20%以上的溢价。年轻人愿意为这种稳定且更高质量的情绪价值付费,标志着消费动机正从“功能实用”根本性转向“情感需求”,并可能由此重塑未来服务业的形态。
二、运动健身成为个人品牌名片
在亚洲,运动不仅是健康管理,更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标签以及文化符号。以2025年的Hyrox Singapore为例,这场混合体能赛事已成为本区域规模最大的健身盛事之一,参赛主力是千禧后与Z世代,他们的完赛照片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成就徽章”。
运动作为社交资本的现象,在新中两地呈现出不同的在地形态。在新加坡,跑步俱乐部已成为年轻职场人的社群归属;在中国,年轻旅者则以HIIT(高强度间歇训练)取代传统聚餐,使“自律”与“耐力”成为新的追求与潮流。浙江健身博主沈浩泽以马拉松训练减重20公斤的纪录,吸引800万粉丝;新加坡的傅慧珊(Georgina Poh)则从健身达人,成长为国际运动品牌代言人。他们的蹿红,少不了社媒在运动内容背后的推波助澜。
尽管有人批评社媒让运动沦为表演,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让运动员与粉丝建立前所未有的连接。粉丝如今能看到运动员场外的另一面,这改变品牌代言的逻辑。品牌方如今在挑选代言人时,不仅看成绩,也重视价值观与社交影响力。体育的价值已不再局限于赛场,而是扩展个人魅力与社群影响力的舞台,是身份与态度的表达。
对青年创业者与品牌方而言,这一趋势背后正是巨大商机。运动服饰、健身体验和健康产品,正从功能性消费转向身份投资。一个好的品牌不仅能让消费者感觉良好,还能帮助他们塑造理想形象,在品牌社群和体育活动中找到归属感。要赢得这群年轻客户,运动品牌必须超越传统产品思维,采取全方位参与者的思维,在性能、身份与社群三个维度上,提供真正能与青年共鸣的价值。
三、成为跨境数码平台的信任构建者
“先学会在TikTok上跳舞。”这是Ergotune创始人兼前总裁、Second Surface创始人的黎义浩给想创业的年轻人的建议。这句话背后揭示现代企业成功秘诀之一:掌握流量密码,本质上也是掌握与用户建立连接的能力。
在电商供应链高度商品化的今天,真正能拉开差距的只有两个因素:产品与营销。打造卓越产品不易,但懂得讲故事、建立信任,却是年轻创业者更容易着力的突破口。
TikTok Shop的直播带货便是例证。即时互动、产品演示与主播声誉,共同构建跨越地域的信任纽带。Shopee和Lazada等平台也参与这场估值达3700亿美元的亚洲直播电商市场。理解在地文化与语境,成为制胜关键。
“大胆去做”,这是多位分享嘉宾给青年创业者的建议。尽管暂时缺乏官方统计数据,但普遍认为,东南亚地区的青年网民渗透率已相当高,电商普及率却仍有上升空间。差距即是机会。
事实上,青年企业家拥有年长企业家难以复制的优势,他们更懂同龄人的语言、潮流与行为模式,也更擅长捕捉社媒浪潮。
当然,流量与爆红虽诱人,但真正的竞争力仍来自长期的信任积累,哪怕是TikTok Shop上三小时卖出三天业绩的主播,也无法绕过商业基本法则。在青年新经济生态中,信任,始终是最珍贵的商业货币。
四、Labubu是经济衰退之兆?
即使经济前景不明朗,许多年轻人仍然热衷于追求“微奢侈品”,如拉布布(Labubu)玩偶等,以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这类被视为“经济衰退指标”的商品,并无传统意义上的实用功能,却能带来情感慰藉与社群归属,清晰地反映出青年更看重情感与文化价值的消费观念。
无论新加坡、亚洲乃至全球经济将走向何方,我们与通商中国青年组前辈的交流都揭示:成功的路径从来都不是线性的。在新加坡这样的小市场中,差异化往往比规模更关键,有时成功恰恰在于不走寻常路。在他们的故事中,能够灵活转弯、勇于尝试,在计划落空时仍善待自己与他人的,才是真正具备长远竞争力的人。
年轻一代正在主动重塑产品价值:金钱不再是唯一的尺度,情感、文化共鸣与社会意义正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他们正在以全新的思维方式,重塑市场逻辑和打造新消费趋势。对于创业者而言,这是时代机遇;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必须读懂的未来趋势。
作者是2025年通商中国青年论坛筹委会联合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