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赓武:“中国南方之海”或已过时 “南洋”新解是连接世界“全球化海洋”

“南洋”意即“中国南方之海洋”的定义或已过时,国际知名历史学家王赓武认为,以新加坡过去60年发展成一个全球化都市的经验来看,“南洋”的概念应可更宽广,已不再单指向以一个中国为本位、在南中国海的地理位置,也象征一个可借由海陆接触全世界的全球化海洋。

新报业媒体华文媒体集团旗下的焦点出版,星期天(11月16日)为全新学术出版系列“思想南洋”首发丛书《李元瑾文集》举办推介会。

“思想南洋”系列丛书专注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地区华人研究,涵盖的范围包括文化、社会、历史与哲学。

对于为何以“思想南洋”为出版系列命名,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致辞时说,华文媒体集团旗下有一个英文电子杂志“思想中国”(ThinkChina),焦点出版以“思想南洋”作为学术出版系列的品牌,延续这个起名风格。

至于“南洋”一词,李慧玲指出,它原本是以中国为本位的地理概念;但若按照今天地缘政治的视角,或许有人会认为这个历史名词已不合时宜。

“但是它的文化概念,超越了原来的地理位置的意义。新加坡本身有不少‘南洋’的痕迹;而在不同的时代里,我们一直给‘南洋’这个词赋予更新更丰富的意象和意涵,因此我们最后还是决定用‘思想南洋’了。”

华文媒体集团配合新书发布举办座谈会,嘉宾包括新加坡前副总理、国家研究基金会主席王瑞杰,以及“思想南洋”学术顾问委员会其中三名成员,即也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特级教授的王赓武、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以及国大中文系系主任王昌伟教授。

王赓武就如何看待“南洋”这一概念,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对这一词的现代意义,学界接下来可做进一步思考。

王赓武说,原本“南洋”指的是“中国南方的海洋”,对应到现代,就是南中海的地区。但他指出,这个概念可能已过时,新加坡经过60年奋斗,为自己建立起一个全球化都市的地位和世界观,可通过海陆连接世界各地。

“这使到‘南洋’这个概念的‘洋’字,不是南中国海;这个‘洋’是世界大海洋。”

学者:“南洋”不等同于“东南亚” 却与在地文化不可分割

此外,一般人也将“南洋”与“东南亚”划上等号。王赓武指出,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东南亚”这一概念是二战之后才逐渐形成;而“东南亚”与“南洋”不只是相对的,而且是将“南洋”这个概念排除在外。

他解释,二战后,英美等西方国家筹划如何维护各自在亚洲的地位和贸易利益时,考虑到中国或印度未必会给予帮助,因此从战争时期东南亚战区的概念,把东南亚区分出来,形成一个非中国也非印度的地缘政治概念。

多年来,有关东南亚的历史、经济、地理或政治,也主要是西方学者的论述,而这也影响了“南洋”的概念。王赓武指出,未来谈及“思想南洋”,“南洋”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概念是否是与东南亚对立;而以中国为本位的“南洋”,是否应隶属于东南亚范围等课题,皆有待学界进一步研究厘清。

王德威也同意,“东南亚”这一词有强烈战后政治地缘意味,而“南洋”有至少两三百年的演变与传承,涉及面向广阔得多。他指出,考虑到如今东南亚各区域华裔形成各自不同的文化,并与在地文化有紧密的交集,他认为接下来对“南洋”的研究方向,与在地文化不可分割。

王昌伟则说,在目前以欧美为主导的学术论述当中,“思想南洋”要立足,就须找出一个能够切实地把我们自己的故事说好的道路,而这得靠每个研究者实实在在地去实践。

在如今充满冲突的大环境中,王瑞杰认为,新加坡在经济方面取得成功,以及维持社会和谐,传承价值观非常重要。他指出,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当中,吸纳了儒家思想及本地各种族的价值观,接下来,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多做一些努力。

座谈会由国大中文系助理教授曾昭程博士主持。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