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加坡一般社会大众的认知里,会馆等华人宗乡社团,主要工作是凝聚与联谊乡情,推展各项与传承华族文化相关的活动等。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与出版研究论文集,应该是大学与学术研究机构的工作。然而,近些年来,厦门公会对传承与研究新加坡闽南文化的创新尝试,正在打破这一社会认知。
成立于1938年的新加坡厦门公会,迄今已走过近90年的发展历程。与新加坡社会其他华人传统宗乡社团一样,厦门公会不仅见证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新加坡、东南亚区域乃至东西方世界的巨大变迁,自身也伴随新加坡从移民时代到独立建国以来的时空转变不断调整、转型与发展。
进入21世纪,厦门公会不仅积极参加福建文化节活动,更将传承与弘扬新加坡闽南文化,作为会务运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公会引进福建闽南一带传统中秋节庆博饼习俗,发展成为包括中国新移民团体、社区公民基层组织、非华族机构等多元社团参与的大型“国民融合千人博饼庆中秋晚会”活动。这项承载多项社会功能、具有新加坡特色的中秋节活动,迄今已不间断地举办18届。为了在以英语为行政语言的新加坡保留闽南方言,公会于2020年11月1日成立“闽南语演讲会”。演讲会以“闽南乡音,越讲越亲”为口号,五年来举办各种形式的闽南语演讲与演讲比赛等。这些活动在强化闽南社群凝聚力的同时,亦有助于推动新加坡闽南方言的重振。
为了让社会更加了解与关注新加坡闽南文化,公会于2023年6月24日在华族文化中心举办“闽南文化在新加坡”国际学术研讨会,受到学术界、华文传媒和华人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研讨会过后,公会成立编委会甄选与会学者提交的论文和另外特邀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历经两年的努力,由公会出版的《新加坡闽南文化研究论文集》终于面世。
论文集的主编是本地著名历史学者柯木林,论文集“导言”亦由他撰写。厦门公会会长汪家裕、新加坡前政务部长、公会顾问曾士生撰写“出版前言”与“顾问的话”。论文集的“序”则由新加坡国立大学历史系兼任副教授柯宗元提供。
论文集汇聚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等地13位学者所提交的12篇学术论文。这些论文从英殖民统治时代的闽侨所办华校、闽籍诗人、闽南方言、民间信仰、闽南建筑、闽南地方戏曲、饮食文化、闽商成就等诸多层面,为学术界与社会大众展现在新加坡社会变迁的时空情境下,南来拓荒的闽南社群在这片新土地上传承与发展新加坡闽南文化的多元图像。通读全书,笔者认为论文集有以下几个特点:
“文化传承与在地创造”。论文集的作者,多从闽南祖籍原乡文化传承与新加坡在地创造的两个视角,研究新加坡闽南文化。例如,林源福在对移民时代福建社群总机构天福宫的研究中,具体考察源自中国闽南漳泉地区的民俗,如何在19世纪的新加坡华人帮群社会,发展成为整合福建移民社群的“闽帮迎神赛会”。江泊炜透过对天福宫、凤山寺、保赤宫陈氏宗祠等祠庙建筑的研究,得出“新加坡福建社群的祠庙既保留原乡典型闽南建筑的特色,更在新加坡多元文化环境中展现独特建筑创新”的结论。林德顺研究“肉骨茶”的起源。他认为,这一新马美食,是“以原乡饮食文化为基底,佐以在地食材,进而扩展中华美食的全球化与多样性”。
从动态、演化的具体时空脉络下考察与研究新加坡闽南文化,是论文集在方法论上的另一特点。柯木林撰写的《我对新加坡闽南文化的认识》,是一篇综论性的研究。他从新加坡闽籍概念、福建帮开山鼻祖、民间信仰、会馆宗祠、华文教育、闽帮行业、美食文化、峇峇语言等诸多方面、具体阐述先民从祖籍国带来的文化,如何在新加坡时空变迁的情境下,发展成为新加坡闽南文化。再如赖素春对新加坡闽南地方戏的研究。她从二战前、日据时期的昭南时代、独立建国到1980年代、自1980年代以来的四个历史阶段,考察与讨论源自福建闽南原乡的闽南地方戏曲,在新加坡的演化进程与在当代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丰富的文献资料与史实考订,是论文集的又一重要特点,显示作为历史学者的主编与论文作者重视文献资料与严谨治学的研究取向。在收入本书的12篇论文中,李金生的《文献与资料述略:以本地三大图书馆藏书为中心》与林孝胜的《19世纪外国人眼中的天福宫》直接涉及与新加坡闽南文化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丁荷生的《九皇大帝信仰的不同解释》、林德顺的《闽南美食:肉骨茶起源辨析论》,则在整理与研究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详实、丰富的资料对九皇大帝信仰与新马华人肉骨茶的起源问题,进行认真的考订与讨论。其他作者研究,亦都运用大量的第一手文献。值得提出的是,论文集出现一些有助于促进新加坡闽南文化研究的新资料。例如,林德顺从《南洋商报》报道中证实,至少在1925年新加坡已有“肉骨茶”这一饮食形态。林源福从新加坡国家档案馆中找到新加坡旧地图,为殖民地时代福建帮以天福宫为总部,举办迎神赛会及行走路线提供历史依据。再如论文集收入的梁金群《闽南文化在南洋之保留与流播:以“南侨诗宗”邱菽园为例》、吴杰明、覃微慧对著名闽商林秉祥的考察《闽商智慧:以林秉祥为案例》两篇论文,都因运用丰富的中文与英文文献,为研究论点提供支撑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论文集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斟酌之处。例如,有关论文集文章的分类编排,“余论”中的《新加坡闽南人的福建地方戏》一文,似应置于第二章“文化教育”更为合适。另外,个别论文所研究的内容与表述,似有调整的空间。例如论文集中《闽南方言对峇峇语的影响》一文,作者概念不够清晰,内容阐述在逻辑上较为混乱。
综上所述,由厦门公会出版的《闽南文化在新加坡论文集》,旨在总结与推进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中华语言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就公会运作而言,主办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研究论文集,显示厦门公会在当代的进步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厦门公会承担研究本社群历史文化重任的创新尝试,或许能为当下华人宗乡社团促进新加坡国家文化发展,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新途径。
作者是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