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红张雪峰近日解封后,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从“文科都是服务业”变成文科“大有可为”,此言一出,随即遭到大量网民的讥讽与哂笑。不过,笑归笑,张雪峰抛出的“文科无用论”,仍然被不少人奉为圭臬。
开宗明义地讲,笔者认为“文科无用论”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理科大部分也符合张雪峰所说的“无用标准”。无论是前些年找不到对口工作,被批出路只能读博士课程的生物、化学、环境、材料四大“天坑”专业,还是最近沦为“夕阳”专业的土木工程,单看就业率或平均薪资,甚至还不如部分热门文科专业。尤其是非工科,同样面临就业难、知识变现难等等问题,之前炒得沸沸扬扬的“北大数学系一半本科生进教培(产业)”就是此类。因此,以张雪峰的“有用”标准来衡量,值得选的只是那些行业前景好且有行业护城河(比如有专业技能、证书门槛)的专业,无关文理。
为什么单单是文科中枪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文科无论是就业阶段还是学习阶段,都处在鄙视链底端。
一方面,中国大陆的文科专业本身就缺少可变现的就业技能,同时缺少必要的就业政策保护。就拿北美地区比较热门的法律和教育两大文科专业来说,成为律师需要三年制的法学博士(JD)学位并参加司法考试;成为教师则通常需要教育学专门学位,外加实习。但是在中国,任何一个无犯罪记录的本科生,都可以申请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司法考试稍微有所限制,但只要有法学背景就可以参加。这就像之前的全民转码热潮,导致程序员赛道拥挤。但问题是,被淘汰的程序员还可以去技术要求更低的岗位谋生,或者考公务员;主要出路是公务员(公立学校教师在中国也是体制内)的文科生,在经济下行,全民考公的背景下,一旦被挤下去就几乎无路可去、退无可退了。
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对文科的偏见。以笔者亲身经历来说,中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文科(政治、历史、地理)基本上是围绕着背诵展开,这在无形中塑造一代人对文科的刻板印象——文科就是死记硬背,是学不会数理化的人才选读的。在中国广大的内地不发达地区,高中入学分科虽然违规,但仍然屡禁不止。这意味着,大量选了理科的学生在结束义务教育之后,很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再接触文科,对文科的印象也因此始终停留在此。尽管中国近几年推行高考改革,试图打破传统文理分科,但目前来看,效果一般。
可能有读者寄希望于大学阶段的文科通识教育,可以缓解这种对立,然而,即使我们不考虑这些经常被贬称为“水课”的课程,对学生究竟有多大作用,这些课在近几年强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背景下,恐怕也很难发挥作用。笔者过去在中国高校内主持跨学科的沙龙,一名理科背景同学的话让我印象深刻:“管他什么文学理论哲学思潮,我只信马克思主义。”这代表了不少非文科的同学的看法:掌握思政课教材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便看透文科。欧美文科引以为豪的批判性思维、人文关怀、公民责任等等,在中国不但面临政治不正确的风险,更难以在“马克思主义”一家独大的环境下展开。
在这样的教育结构和社会氛围下,文科长期被固定在鄙视链的底端,也就不足为奇。可悲可叹的是,文科却往往只能在功利主义的评价体系中,不断为自己的存在辩解。
作者是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