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早报》言论版9月23日刊登黄贞祥的《当“疫苗致癌”成为政治谣言催化剂》一文,指出“错误医疗叙事如何在政治加特、名人光环与社群扩散下,侵蚀科学信任警示……当公共卫生与言论自由产生摩擦……我们应该思考:是谁该负责?又该如何止血?”说出当今个人、社会与国家面对的问题,媒体和社交媒体力量的影响,以及言论自由是否可以无线上岗。
2023年,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与行为经济学系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出版著作《误信》(Misbelief,中译本有副标题:为什么理性的人会相信不理性的事),非常有系统、严谨和层次分明地分析人们为什么会相信某些假信息或错误信息,以及心理和行为上的过程与因素。
艾瑞里使用“错误信念”,作为阐述全书主题的概念。他描述错误信念是“一个扭曲的镜片,人们透过它来看待与理解世界,并且将自己的见闻描述给其他人听”。他认为,错误信念是一个过程,犹如会让人愈陷愈深的漏斗,一旦陷入后不能自拔。《误信》讨论信念是如何形成、如何被巩固,人们又如何为他们的信念辩护以及传播。他也提醒读者,为什么有些人会对他们的信念疯狂地坚信不疑,以及必须了解甚至体谅这些导致产生信念的情感需求,以及心理与社会力量。正是这些需求与力量,引导我们相信我们最终的信念。
艾瑞里针对自己在社媒中招,和经历假消息与阴谋论攻击的心路历程,探讨为什么人们会接受错误信念,不相信科学甚至专门相信阴谋论。他结合多年的研究心得,揭开人们陷入错误信念的导因。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人陷入错误信念的漏斗,他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归纳整理。他划分造成人们倾向错误信念的四大元素,它们是有前后顺序的,依次是:情绪元素、认知元素、性格元素和社会元素。
就情绪元素,作者认为,人是感性的生物,社会科学的研究一再证明,“情绪往往比认知更快形成。情绪经常是驱动我们行动的主要力量”。对于情绪的研究,已有许多专书论述。情绪影响人的行为,是我们有时候也无法觉察到的。人会先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才为这种情绪反应提出认知上的解释。
在认知元素的环节,人有相当大的心智推理能力,但这不表示人永远都是理性的,反而往往因为受到某种力量的驱动,朝向某个方向前进时,产生“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确认偏误指的是,人们倾向于寻找、解释和记住那些支持自己已有的信念或假设的信息,而忽略、低估或不理会那些和我们的信念相悖的信息。
艾瑞里认为,不是每个人都容易陷入错误信念,但是从事实中可证明,具备某些性格的人,会比较容易受到影响,大幅提升他们陷入错误信念的可能性。
最后是社会元素,艾瑞里强调,强大的社交影响力会吸引人们,改变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沿着特定方向前进,社群网络会打造资讯的同温层。这即是说,我们知道人们都会往同温层抱团取暖。因为,人在同温层里,彼此认同,能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从众、群体思维、不质疑而相信权威,基本上都是社群施加给人的社会元素。
明白四大元素导致的误信,可以让我们识别不理性的信息,并拒绝相信它们。理解错误信息以及导致人们陷入错误信念的漏斗的心理过程与机制,培养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在信息超载和信息泛滥的今天,当可提升我们辨别假新闻和假信息的能力,不去相信那些不理性的事。这是挺关键和重要的。
作者是本地兼职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