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汶錝:当味道也需要竞争力——外资品牌涌入下的新加坡餐饮业生态

在看似热闹的餐饮景象背后,新加坡餐饮业正经历一场无声的洗牌。根据贸工部数据,仅今年前10个月,就有2431家餐饮店结束营业,其中63%成立不足五年,八成从未取得盈利。市场流动的速度之快,使得“餐饮热”与“关闭潮”几乎成为并行的两条曲线。

新加坡餐饮业的支柱长期由少数大型本地集团支撑,如同乐、乐天、珍宝等。这些品牌代表着本地餐饮的中坚力量,也维系着“新加坡味道”的集体记忆。然而,面对高租金、人力短缺与竞争加剧,即便是规模化企业,也不得不在成本与品质之间寻找微妙平衡。

对于中小型业者,问题更为严峻——资金有限、地段受限、品牌效应薄弱。许多创意型餐厅往往在三至五年内难以维持经营。结果是,餐饮生态逐渐向大型连锁与外资品牌倾斜,创业者的流动性高,稳定度却越来越低。

这不仅是市场现象,也关乎文化根基。当“本地品牌”逐渐被边缘化,意味着新加坡餐饮可能失去代表自身文化与情感的载体。

当米其林也难敌市场

米其林星级餐厅的光环,也难以抵挡现实的压力。根据《海峡时报》报道,2024年共有八家获一星米其林肯定的餐厅关闭,包括Chef Kang’s、Oshino、Sommer与Sushi Kimura等知名餐馆。这提醒人们,即使被国际美食权威认可,也不代表能逃过市场的淘汰。

数据显示,2024年全岛共有超过3047家餐饮企业结束营业,创下近20年来的次高纪录。餐饮业者面对的不只是租金和食材成本的上涨,还有人手不足、消费疲软、顾客口味快速变化等多重挑战。

米其林的荣誉固然提升餐厅的国际能见度,却也加大经营压力——更高的食材标准、更复杂的服务流程,以及与名气相符的租金与人工成本。许多餐厅在光环之下疲于奔命,反而削弱生存弹性。

事实上,连米其林星级餐厅都要重新思考定位与价格结构,更何况一般的本地小品牌?当“精致餐饮”都难以维系,市场竞争的重心已不在烹饪艺术,而在持续经营的能力。

与此同时,外来品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本地。截至今年8月,来自中国的中资餐饮品牌已增至85个,分店数超过400家,同比几乎翻倍。从火锅、烧烤、茶饮到地方菜系,中国品牌以资本和系统化经营为武器,迅速占据芽笼、牛车水与市中心等地的主要地段。

这股外来浪潮的到来,对本地餐饮生态既是刺激也是冲击。积极的一面在于,它提升竞争力,促使业者在品质、设计与服务上不断创新,也吸引更多国际目光。但另一面却隐含风险:当外资品牌不断扩张,本地品牌若缺乏资本与品牌管理能力,将难以抵御这股浪潮。

餐饮业最终可能出现一种“国际品牌主导、本地品牌附属”的格局。届时,新加坡的餐饮景象虽多样,却可能失去地方味道的独特性。

虽然餐饮业者仍苦于租金等带来的高运营成本,不过,新加坡仍在国际上被视为餐饮理念的试验场。这无疑是一种肯定,显示本地市场的开放度与消费潜力。然而,试验场的特性在于流动与短暂:品牌进来、试水、退出。

在这样的结构中,新加坡餐饮业或许正在成为全球资本的“中转平台”——品牌在此积累曝光,却未必愿意扎根。对消费者而言,这带来选择的丰富,但对城市文化而言,却意味着根基的稀薄。

如果缺乏足够的本地品牌支撑,这种“流动的繁荣”终将是一种短暂的喧嚣。餐饮业表面热闹,却可能失去文化的延续性与社会的温度。

餐饮业的更替原本是市场自然循环的一部分,但在新加坡这样土地有限、租金高涨的环境中,结构性问题越发明显。若任由外资品牌主导市场,本地品牌或被迫退居二线;若没有政策与制度层面的支持,文化与经济的平衡将更加脆弱。

未来的关键或许在三个层面。

政策上,应为本地中小餐饮企业创造更具持续性的经营条件,如租金支持、品牌孵化与人力培训计划。

产业上,须推动本地品牌在品牌管理与国际化策略上的自主能力。

社会上,消费者也应反思,是否愿意为“本地味道”赋予更多认同与情感价值。

餐饮业的更替向来迅速,但城市的味道不应随之消失。当越来越多熟悉的店面被外来品牌取代,我们须要思考的不仅是经济竞争力,更是文化自信。新加坡的餐桌,历来是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如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让“本地味道”不只是回忆,而仍有未来——这或许将决定我们能否继续自称为“美食之都”,而不仅仅是一个全球餐饮品牌的展场。

作者是自由媒体人、美食评论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