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奇投资者巴菲特有句名言,告诫我们要“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原为股票投资的简洁巧妙的指导原则,逻辑上可延伸至任何价格受市场情绪和人类情感显著影响的购买行为。这也意味着它涵盖新加坡人最爱在咖啡店谈论的话题,如房地产,当然还有拥车证。
然而,股票、房地产与拥车证之间存在一个关键区别。股票和房地产虽然也会受情绪驱动而价格波动,但它们是投资资产,价格至少有几个基本面逻辑作为支撑。就股票而言,这包括每股盈利和资产负债表数据等指标。房地产的基本面因素则有地区、与地铁站的距离,或许还有租金收益率。相比之下,拥车证首先并非投资资产。恰恰相反,它的价格脱离任何基本面,几乎完全由消费者心理驱动需求决定价格。这就是为什么私家车拥车证价格能从最低2元(现在已是都市传说),飙升至创纪录的15万8004元。
我能想到的另一个类似例子,是中元节的喊标活动。在这些年度活动中,一块用金纸包裹的木炭能喊出高达888元,仅仅因为喊标人将它吹捧为“黑金”。同样,一桶生米也能标得8888元,这取决于同一名喊标人能激发出多少情绪。相信我,中元节喊标人在台上,比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拍卖师加起来还要激情。不用说,一块千元木炭毫无基本面可言,纯粹由“安心”“恐惧”和“自豪”的情绪驱动:对来年好运与兴旺的期盼(安心),对未能安抚神明的顾虑(恐惧),以及在众人喝彩中竞标成功者的荣耀(自豪)。
许多人曾试图用逻辑和数学来平息拥车证市场,包括我本人,今年早些时候也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官方也不断作出保证,并伴随着偶尔的干预措施。尽管有些人听从理智,但我们或许必须承认,仍有另一些人将继续被原始情绪所驱动——对拥有便捷私人交通的安心感,对价格持续攀升的恐惧,以及随着价格上涨反而可能增强的拥车自豪感。
然而,随着围绕拥车证价格的“戏剧”持续上演,提醒我们谨记巴菲特的智慧,以及其他源自股市的永恒原则和互补的适时洞察,或许会很有用。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这句经典忠告本质上是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跟风,尤其是当价格由非理性情绪主导时。鉴于车辆减排税务计划(Vehicular Emissions Scheme)和电动车附加注册费优惠计划(EV Early Adoption Incentive)的回扣即将减少,许多人自宣布后便蜂拥抢购新车。这导致拥车证价格飙升高达1万2601元,高于电动车即将减少的回扣额。因此,那些仓促入市的人根本没有获得好处。此外,新车售价并非总是与拥车证价格如此紧密联动,以至于必须立即进场。根据陆路交通管理局的数据,今年来,尽管拥车证价格上涨11%,但某些A组车款的价格仅上涨2%。
但是,对于那些仍坚持认为与他人一同冲入市场才是更明智之举的人,接下来的提醒或许会有所帮助。
陆交局于9月8日下午宣布回扣减少的消息。几分钟内,汽车经销商便已预见到随后的拥车证价格将飙升。事实上,陆交局在同一份文告中也指出,价格预料会上涨,并建议购车者在竞标拥车证时保持审慎。许多经销商迅速提价,一些削减赠品,另一些则从保证拥车证配套转为非保证拥车证配套。所以,对于那些认为提早入场就能抢到便宜的买家,列车早已离站。
行动胜于言辞
尽管拥车证价格的涨幅已超过回扣的减少额,经销商仍会继续利用同样的叙事来煽动消费者的恐惧,即便这种销售说辞已不合常理。事实是,商家不会从理智的顾客身上赚大钱。
矛盾的是,那些告诉你“趁早买新车,否则就来不及了”的人,很可能自己并没有用真金白银去这么做。坊间传闻,许多新车销售员自己开的都是二手车。他们常会从自己任职的经销商处,购买客户以旧换新时留下的、性价比较高的旧车。这些汽车销售员懂得一个我们常忽略的道理:买车时,每年的折旧价,是比前期价格本身更重要的衡量标准。这就是为什么购买二手车通常是更明智的选择。第一任车主在把车开出展厅的那一刻,就已承担大部分折旧。紧随其后的买家才是精明的理财者,他们会在市场泡沫消退、价值显现之后才进场。除非新车的味道和撕掉保护膜,对你来说真的值得数万元。
我深知我们当中有些群体确实需要私人交通工具,例如家有年迈父母或新生儿的家庭。这在公开讨论中曾多次被提及。对他们而言,二手车是明智的替代方案或很好的过渡措施,直到拥车证的情况明朗化。
电动巨龙登场
许多人将近期拥车证价格上涨,归咎于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涌入市场。虽说这可能不完全公平,但官方数据确实显示出强烈的关联性。根据陆交局的数据,仅比亚迪一家,就占了2025年上半年新车注册总量的19.5%。考虑到它吸引人的设计和同样诱人的前期价格,这并不令人意外。然而在决定购买前,务必查核每年的折旧价。许多电动汽车的剩余价值很少甚至没有。这意味着你为折旧所支付的金额,可能远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划算。
退潮时方知谁在裸泳。这也是巴菲特的一句经典名言,套用在我们的拥车证情境中,就是只有当回扣减少生效且拥车证价格随之调整时,我们才会知道谁为自己的汽车支付过高的价格。因此,当我们在拥车证狂热的“涨潮”中“裸泳”时,务必小心不要非理性地为汽车支付过高费用,以免陷入多年来虚高的交通成本。考虑二手车、共享汽车、公共交通,只要你暂时放下原始情绪,就有可行的选择。你一定不想在这场“戏剧”结束后被发现在“裸泳”。
作者是新加坡社科大学苑副主任
黄金顺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