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受瞩目的攻台电影《澎湖海战》,近期在中国大陆高调上映,扛着“统一台湾,势不可挡”的政治正确大旗的同时获得众多官媒力挺。然而,就是这样一部电影,却在上映后评价两极化,高票房预期目前来看很可能也要化为泡影。究其原因,表面上是因为施琅“收复”台湾触及敏感的清史问题,根本上是因为由官方主导的宏大叙事的衰落。
这种衰落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官方叙事无法再完全压制边缘声音,另一方面则是宏大叙事本身在宣传过程中的边际效应递减。
2001年《康熙王朝》在中央电视台上映,剧中用不小的篇幅展现满清政权攻打台湾郑氏政权的内容。然而,却很少有人指斥这部剧——因为当年以央视为代表的官方媒体,拥有无可匹敌的话语权和议题掌控能力,它播出的剧就是“国家认可”的剧。尽管我们可以在比如BBS论坛上找到少量不同声音,但是当年的主流仍然是“电视台→观众”单向模式,观众的讨论渠道有限,不同声音也很难汇聚在一起,形成更大音量。
今天 《澎湖海战》面对的则是一个在相当程度上“去中心化”的舆论场:微博、豆瓣、知乎、B站、抖音……任何作品都会被网络上不同立场的群体(比如“粉红”、自由派、“皇汉”、“乐子人”)拿着放大镜,从各自的角度解构和批判。尤其是《澎湖海战》所承接的宏大叙事,本身就有内在矛盾,就更加难以盖住不同声音。
一方面,满清政权究竟是正统王朝还是“侵略者”,不仅仅是日本侵华战争或者美国“新清史”的一种“叙事”,而是实打实的学术争议,即使是中国大陆也有相当数量的历史专业学者倾向于后者。另一方面,北京目前的法统来自“1949年灭亡的中华民国”,而中华民国的法统源于对满清政权的革命。这就导致北京既要维护清朝作为中国正统王朝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地位,以保证当下中国领土主张的合法性,又要突出清政府后期的“腐败无能”来巩固1912年辛亥革命的合法性。这些都在无形中为普通民众对清朝认知的分歧埋下隐患——《澎湖海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引爆炸药的一根火柴。
另一个问题则是宏大叙事在宣传中的边际效应递减。首先是观众的审美疲劳——当银幕上充斥着同质化的“民族胜利”“大国崛起”,观众的兴奋点会越来越高。人们开始要求更高质量的艺术呈现,比如更扎实的剧本、更丰满的人物、更深刻的情感,而不仅仅是政治正确的口号和视觉奇观的堆砌。一旦电影本身在艺术层面出现瑕疵,宏大叙事的光环便不足以掩盖它,反而会招致更猛烈的反噬。
其次,可能也是更根本的,是社会心态的“祛魅”。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微妙的转折点。经济增长的逻辑正在改变,个体生活压力成为比抽象的国家荣誉更切身的感受。在这样的背景下,纯粹歌颂“牺牲”与“胜利”的宏大叙事,很容易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产生疏离感。人们开始本能地“回归个体”,转而追问:“这一切与我何干?”
这种个体意识的觉醒,并不一定意味着不爱国,而是意味着人们不再愿意被动地接受一个“大词”的定义。他们希望自己的情感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投喂”的。
因此,《澎湖海战》的评价分裂绝非偶然。支持者依然沉浸在民族复兴的激昂旋律中,而批评者则可能出于对电影艺术的不满、对说教的厌倦,或是对当下现实的某种投射。
这正是一个社会思潮不可避免地走向多元化的缩影。一个“铁板一块”的共识时代已经过去,官方试图维系的“宏大叙事”巨轮,撞上名为“个体”和“现实”的冰山。这种分裂和争论,无论是否喜欢,都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常态。
作者是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