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国集团(G20)南非峰会在美国抵制下于11月23日闭幕,峰会宣言提及气候变化、再生能源目标、人工智能挑战以及穷国债务负担,但没有触及当下严峻地缘政治课题如俄乌战争、中东形势等。虽然宣言一再强调多边主义,然而没有美国的参与,以及欧洲富国缺乏一致行动,加上代表所谓“全球南方”的G20新经济体成员,难以就重要国际课题形成共同立场,G20有可能沦为与联合国一样,在地缘政治博弈中遭边缘化。美国缺席本次峰会,且同东道国南非公开争议,就不是很好的兆头。
成立于1999年的G20原本反映后冷战时代,新兴经济大国如中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参与国际事务的趋势,平衡传统上由代表西方利益的七国集团(G7)主导世界大事。这本应是后冷战时代,强化基于法治规则合作的国际秩序的大好机遇,但至今的发展显示,由于新兴经济大国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和利益——这在集聚“全球南方”成员的上海合作组织可见一斑——无法形成一股力量同G7议价,加上国际事务本来就得依靠能一言九鼎的大国支撑,美国的暧昧态度,让G20的发展似乎陷入瓶颈,缺乏鲜明的方向感。
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削弱既有国际秩序,迫使其他国家努力联合维系现状,但G20缺乏替代力量的现实,意味着美国的领导力仍然具有决定意义。只要观察欧盟和G7等具有相近意识形态价值观和利益的国际组织,一旦离开美国的背书,都难以独自发挥太大的作用的尴尬,更何况没有这些有利条件的G20。欧盟国家面对近在咫尺的俄乌战争的安全威胁,尽管反对远在天边的美国施压乌克兰签订丧权辱国的城下之盟,自身却无力做出有意义的改变。G20则完全失声,在峰会宣言对可能改写主权至上原则的28点和平协议不置一词。
除了在二战结束后成立的联合国,不少区域为了聚焦处理域内事务,也成立各种地方组织,如相对成功的亚细安,就为东南亚的和平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与地区性区域组织不同,G20包含全球近六成人口、75%贸易,原则上应有更大的代表性和作为,但缺乏大国的领导力,G20容易成为坐言易起行难的论坛,至多为成员国提供场边外交的便利,却无法对解决世界课题起到引领作用。这个假设在下一届G20或许能得到验证——继南非之后,美国将在明年接棒主办第21届峰会。
尽管世局似乎朝多极世界演变,美国已经没能如后冷战初期那样,独自指点江山,各国仍然需要各类多边平台,寻找新的合作方式。G20理论上结合西方世界和新兴经济体在同一平台,具备相当的外交潜力。特朗普的单边主义并非孤立主义,如何制衡但不对抗美国,调整而不破坏当下的合作体系,鼓励美国共同参与,或是G20必须努力的方向之一。这就要求各国必须寻求基本共识和互信,而这本身就是不小的挑战。刚于11月21日闭幕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近乎难产,便反映缺乏大国参与的不足。
白宫发言人凯利在批评南非把G20轮值主席国身份当做武器,破坏G20的创始原则之际,强调特朗普期待美国明年接过轮值主席国棒子后,能“恢复G20的正当性”,显示美国并没有把国际组织弃如敝屣,而仍然试图利用它们巩固美国国家利益。华盛顿如何通过G20贯彻自身意志,其他成员国如何反应,必然决定组织的前景。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南非峰会开幕式发言称,由于国际合作裂痕显现,“G20恐怕正走向一个周期的终结”;英国首相斯塔默也形容“前路艰难”。G20如何在分裂加剧的地缘政治环境里发挥作用,或是接下来的看点。
新加坡总理黄循财作为观察员出席南非峰会,就人工智能冲击就业的应对之道,以及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发表看法,一方面意图就影响深远的课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另一方面也借机与主要与会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扩大小国的国际能见度,善用国际外交机会。作为地缘政治的“价格接受者”,新加坡并非毫无外交自主性,只要时刻坚持国家利益,把握所有有利时机,积极参与任何能促进合作的国际平台,无论时局如何艰难,总会找到立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