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雨:礼崩乐坏,列强分食——俄乌终局与世界秩序的“战国化”

2025年,俄乌战争进入第三个年头,战场上硝烟未散,对乌克兰来说,更深的寒意却来自外交桌上。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出备受争议的“28点和平计划”,旨在快速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这一计划的核心是通过乌克兰的重大让步,换取停火与安全保障,包括要求基辅让出东部更多领土、限制军队规模、放弃加入北约的野心,并由美俄提供互不侵犯的保证。俄罗斯总统普京迅速表示支持,认为这能“现实地”解决争端;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面临艰难抉择,特朗普甚至设定截止日期,迫使乌克兰在短期内表态。

这份计划,并非单纯的“和平倡议”,它实质上是一份对俄罗斯既得利益的追认书。如果乌克兰全面接受,无异于中国当年接受日本强加的《二十一条》。它也是特朗普“美国优先”外交的缩影:急于从乌克兰抽身,转而与俄罗斯重塑利益格局,甚至可能离间中俄关系。

美国的这一动向不仅预示着乌克兰作为自强不息的小国,仍必然成为棋盘弃子的悲剧命运,更标志着二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正式坍塌。在这个“礼崩乐坏”的时刻,必须抛弃一切幼稚的道德幻想,用冷峻的现实主义眼光,审视正在迅速重构的世界秩序,尤其是中俄美关系、欧洲的衰落,以及中国在未来“战国时代”中的身位需要。

必不可少的“战略友好”: 中俄关系的底层逻辑

关于俄罗斯,中国舆论场长期存在撕裂。必须承认一个基本事实:俄罗斯在乌克兰的行动,从国际法角度看,确确实实侵略另一个主权国家,违反《联合国宪章》。这一点,中国作为向来强调保护民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国家,对此从未表示过支持和认同,也从未对俄罗斯的行为在法理上予以承认。

然而,国际政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道德法庭。俄国不是国际社会的模范国家,但在当下的时空坐标里,维持平等友好的中俄关系,是基于中国国家利益的绝对刚需, 并建立在三个不可替代的支柱之上:

第一,国家安全成本的最小化。历史的教训是血淋淋的。冷战时期的中苏边境冲突和长期对峙,是两国难以承受的战略成本。1969年珍宝岛事件后,两国在边境陈兵百万,核威慑下剑拔弩张,那是几代中国人的噩梦。为了防备北方邻居,中国不得不将原本用于经济建设的巨量资源,投入到漫长的边境防御中。如果今天中俄交恶,中国将不得不重新面对这种巨大的战略透支。在台海局势紧张、东南沿海面临压力的当下,确保漫长的北方边境安宁,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心理上的解脱,更是巨大的经济与社会红利。

第二,战略压力的“分洪区”。早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美国遏制中国的战略就已定型,这是两党共识,与中国对俄态度无关。俄罗斯的存在,客观上分担西方对中国的战略火力。俄乌战争爆发后,美国被迫将大量精力与资源投向欧洲。这种注意力的转移,让美国在过去几年不敢过于激进地逼迫中国。如果没有俄罗斯在前面“顶雷”,中国今天面临的针对将呈指数级上升。

第三,经济互补与能源安全。西方制裁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削弱俄罗斯,却也将它大幅度地推向中国。目前中俄双边的贸易条件对中国极为有利,俄罗斯正在形成对中国巨大的经济依赖。从廉价的能源供应到广阔的市场准入,再到未来中国进入北极所需的战略支持,这些实实在在的地缘利益,远比西方口惠而实不至的“赞赏”重要得多。

因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邻国,中俄保持友好关系,不是道德原则,而是理性计算。那些呼吁中国为了迎合西方而与俄罗斯“割席”的声音,不仅是天真的,更是危险的。中国没有理由,更没有义务为美欧火中取栗。

自由主义秩序的挽歌: 乌克兰的悲剧与美国的“黑化”

乌克兰人民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精神可歌可泣。但在地缘政治的大环境中,一个较为弱小国家的命运,往往不取决于本国人民的意志,而取决于大国的博弈。

特朗普急于从俄乌战争中抽身,并试图通过出卖乌克兰利益来向普京示好,这不仅仅是美国孤立主义的回归,更是对“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公开处决。二战后,美国建立一套基于规则,虽有瑕疵但至少在表面上维护主权平等的国际体系。然而,当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强迫受害者割地求和,甚至准备与侵略者瓜分利益时,这个体系的道义基础便荡然无存。

如果乌克兰最终在美国的压迫下接受割地协议,这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个黑暗的转折点。它残酷地告诉世界:第一,主权是强者的特权。弱国的主权和尊严,在大国的谈判桌上不值一提,随时可以成为牺牲品。

第二,美国已从“世界警察”的角色退化,曾经的美国提供公共产品,现在的美国只搞弱肉强食。第三,世界秩序进入“战国时代”。既然规则已死,对此不加救治的话,未来的国际关系将回归赤裸裸的丛林法则。

对于乌克兰而言,这是彻头彻尾的丧权辱国。拼死抵抗三年,最终不仅失地失人,还要眼睁睁看着美俄媾和。这种结局不仅是乌克兰的悲剧,也是所有轻信西方承诺的中小国家的警钟。

欧洲的“非洲化”

在这场变局中,最大的输家除了乌克兰,便是欧盟。俄乌战争本是欧洲实现战略自主的契机,但结果却暴露欧洲在政治上的极度软弱与短视。欧洲在安全上对美国的依赖,已经形成一个世纪的心理惯性,这种惯性大到没有任何摩擦力可以阻挡其滑向深渊。

面对特朗普可能的美俄交易,欧洲的最佳选择本应是挺身自强,动员自身强大的经济和工业能力硬挺乌克兰,并以此为契机调整对华关系,形成对美制衡,成为独立的一极。但欧洲却走向南辕北辙的方向,一方面更进一步向美国输诚,主动削弱自身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则对本应团结的对象龇牙咧嘴。

换言之,阻碍欧洲自强的,除了制度性的“集体行动困境”,更深层的是根深蒂固的种族傲慢与意识形态偏见。欧洲政客宁愿在美国面前丧失尊严,也不愿平等地看待中国。正如很多评论者所言,欧盟因为自身实力的下滑和心态的扭曲,在美国面前连“一条狗的尊严”都没有。

三强博弈:美俄勾连与中国的零和挑战

如果欧洲选择对美国忍气吞声,放弃支持乌克兰,欧盟作为一个地缘政治力量将彻底边缘化甚至灭失。欧洲将面临“非洲化”的命运——即不再是棋手,甚至不再是重要的棋盘,而仅仅是被大国随意瓜分势力范围的破碎区域。一代欧洲政客的懦弱与短视,正在埋葬欧洲的未来。

俄乌战争必然走向终局,中国将因此面临新的地缘风险:美俄合作。当然,这不是必然的,也不会是一边倒的非黑即白局面。

特朗普对普京的示好,绝不仅仅是为了停战,深层意图是“联俄制华”。这是一种反向的基辛格战略。美俄如果实现利益瓜分,对中国而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零和博弈。

最直接的威胁在于北极。中国作为近北极国家,在北极拥有合法的权益。然而,如果美俄在北极开发上达成排他性共识,势必会联手排挤中国。此外,美俄关系的缓和,也意在离间中俄关系,试图动摇中国的大后方。

美国全面遏制中国的战略,发端于俄乌战争之前,也不会因为俄乌战争的结束而改变。无论有没有俄罗斯,美国都要对付中国。因此,中国不能对美俄关系的改善抱有任何幻想,须要做的是利用手中掌握的筹码——俄罗斯对中国经济的依赖、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等——在新的博弈中腾挪。

春秋无义战,中国已上桌

展望未来,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在短中期内反而大大降低了。因为中美俄都拥有毁灭世界的能力,且都精于算计成败利钝。它们不会直接开战,而是会默许彼此建立势力范围,在代理人战争和灰色地带博弈。

世界正在变得非常危险,但对于中国而言,这既是危机,也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随着多极化已经到来, 中国作为最大的列强之一,在地缘政治上的腾挪空间比过去更大。相比于百年前巴黎和会上,青岛被转让给日本的屈辱,今天的中国已是足以自保,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主持国际正义的列强。这是中国几代人奋斗的结果,也是中国人在将乱之世的唯一安慰。

吊诡的是,未来的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或许只有“东大”(中国)和“西大”(美国)。这两大巨头可能达成的底线共识是互不袭击本土。

美国主导的自由主义秩序曾有限度地维护过平等与法治,但现在它正在亲手毁掉这一切。也许,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在未来带回一些正义的成分,但在那之前,它首先要确保自己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拥有足够锋利的爪牙和足够厚实的铠甲。

作者是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与比较法研究中心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