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传统支付巨头努力改造现有体系以适应人工智能(AI)时代之际,一个更为原生的、为机器经济量身打造的支付基础设施蓝图,正由加密世界和科技巨头共同绘制。
支付系统的核心是信任。中世纪的圣殿骑士团用一张汇票,代替带着金银上路的风险,靠的是组织纪律和声誉。今天,我们面对不再是人拿着卡或手机去付款,而是由会自己规划、自己下单的“智能代理”或AI智能体(AI Agents)代表消费者购物和付款,在后台替我们处理事务。问题随之而来——机器没有指纹脸孔,也不承担法律责任,传统支付体系里那些用来“防机器人”的设置,如验证码、生物识别等,天然把它挡在门外。但如果机器无法被安全授权,它就永远只能停在“推荐”和“聊天”,无法真正完成交易闭环。说白了,这不是把支付再提速一点点,而是把顺序倒过来:先有被授权、可追责、能结算的支付能力,机器才有资格去调用服务。
这一点,各家科技与支付巨头看得很清楚,动作也很快。PayPal刚在9月推出的PayPal World,旨在构建一个连接不同数码钱包和支付系统的全球支付网络,让用户能够使用国内支付方式进行国际购物和汇款,真正做到“跨境支付 = 本地支付”。计划专注于代理商务,即自主的“智能代理”可以代表消费者购物和付款,促进商家、消费者和这些“智能代理”之间安全、智能和自动化的交易。把“对话即下单”从概念变成现实,同时在链上身份和稳定币结算上提前布局,希望把自己嵌进AI经济的底座。
Stripe选了更底层的打法:先用自研风控模型提高授权率,再孵化一条以支付为目标的新公链,争当“规则提供者”。如果能在高吞吐与合规之间找到平衡,话语权就会上移。
谷歌在4月推出的一项开放Agent2Agent(A2A)协议标准,支持不同智能代理之间的通信与协作,打破目前限制AI潜力的孤岛化问题。这个开放协议不受底层框架或供应商的限制,尝试为“机器怎么花钱”写一套可监管、可对接的共同语法。
传统支付系统如威士卡和万事达卡虽然仍有庞大的商户网络和品牌信任,但也得尽快适配“机器先付后调”的逻辑,否则会慢慢被边缘化。
对新加坡来说,这不是旁观者的新闻,而是摆在眼前的选择题。我们一向是区域支付与清算的桥梁,做过不少跨境支付和分布式账本的试点,具备把新东西“跑通一次”的经验。在AI支付时代,第一要务是把监管模板尽快拿出来:智能代理的身份怎么确认,用户授权的边界怎么设定,“可撤销”与“最终结算”如何平衡,哪些场景可以先行先试,哪些必须强制留痕审计。与其等海外标准定型后再来适配,不如把监管沙盒升级为协议沙盒,邀请卡组织、支付公司、云商、模型团队在新加坡一起压测新协议、新风控和新清算,把风险点、性能瓶颈与合规要求一次性对齐。
第二步,是两条轨道一起跑。一边帮助现有网络把可被机器调用的安全代币化、细化风控、异常拦截做扎实;另一边重点支持稳定币与实时支付在跨境小额、高频场景落地,迎合机器对机器支付的天然需求。把“预授权+风控模型+最终结算”打成一个一体化方案,既能规模化,又便于监管抽查与司法取证。
当然,挑战同样现实。高频、小额、跨境会把客户身份识别/反洗钱(KYC/AML)的颗粒度(Granularity)和实时性要求拉到极致;过度依赖单一国际标准,可能损失议价权与数据主权;机器触发的“微支付洪峰”也会考验清算系统、链上网络和风控联动的韧性。
我们的基本原则可以开放,但要“可验证的开放”。每一笔机器触发的交易,都要留下“谁授权、为何授权、如何撤销与追责”的线索;允许撤销,但同时明确何时视为最终结算。
机器要不要调用你的服务,第一问题不是“你懂不懂我”,而是“我能不能立刻、合规、可追责地付钱”。能者优先被调用,这就是新的排序逻辑。对新加坡而言,这既是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机会,也是一次治理能力的升级考。只要我们能先把“机器可用、监管可控、风险可管”的模板跑通,AI支付的船票就握在手里。谁先卡住这个智能代理支付闭环,谁就掌握住机器经济的咽喉。
作者白士泮是南洋大学校友学术会顾问与新加坡社科大学客座教授
石建政是新加坡社科大学客座讲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