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和美国的国家元首会晤终于在万众瞩目中举行,世界各国的媒体、学者、政要都在试图解读其中的关键信息,及对国际社会可能的长期影响。毕竟这两个国家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以至于没有任何其他国际关系行为体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尽管对两国元首会晤的理解会有很多角度,但10月30日韩国釜山的中美元首会晤,真的不宜有过度的解读,尤其是从中国的角度看,元首会晤存在着对位与错位两个视角的迷雾,还须要更多清醒与冷静的观察。
从对位的视角看,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论很有代表性和蛊惑性。他在会晤前就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宣称,“G2”会谈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是一个很久没有出现却早就被用来捧杀中国的话术,中国自始都没有接受,但不妨碍美国依然拿来烘托中美会谈的对称性。特朗普声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是“伟大的领导人”和“强硬的谈判对手”,双方各自带了六个人参与会面,平等对手之间的谈判架势已拉开。
从会谈结果来看,似乎也相对均衡,美国将因为芬太尼问题加征给中国的关税从20%降到10%,换得中国购买美国的大豆和暂缓一年实施对美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等。全世界似乎看到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相逢一笑互有退让,并没有让国际贸易局势陷入更加严峻危险的境地,两国几乎在同等位置上获得对方的认可和一定程度的让步。
但事实确实如此吗?如果从错位的视角看待此次只有100分钟的会晤,恐怕会有不一样的了解。
首先,在议程设置上,此次会谈主题完全是美方最近较为关切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祭出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以后,引发美国相关关键产业的紧张与不安,加上中国停买美国大豆造成的压力,引致美国急于通过高层会晤来解决当前的紧迫问题;至于中国所关心的问题,包括科技封锁、高额关税、贸易壁垒、台湾、南中国海等,几乎没有涉及,事实上还是美国在主导整个会谈的议程设置,根本谈不上对等。
其次,在谈判筹码上,从结果看,美国降低关于芬太尼关税10个百分点,换得中方相应的让步,但如果回溯一下就会发现,美国其实没有做出任何让步。芬太尼关税本就是特朗普新任期内强加给中国的关税,是原本不存在的筹码,如今却用来谈判获益;如果对等的话,中国只须将曾经加征美国商品的125%关税降低一些,作为回应就可以了,完全不必牺牲在大豆、稀土方面的筹码。事实上美国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就换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再次,在战略安排上,中美元首会晤在各自国家战略中的权重有根本差异。中国自认为这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须要和对方讨论地区和全球重大事件,包括中国的国家统一进程、南中国海冲突的应对、战略协作维护国际体系、全球安全架构和风险管控等。然而,美国在这些战略问题上基本没有呼应中国的要求,或只是象征性地应付一下。因为美国对它们事实上已有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把中国当作主要对手加以遏制和削弱,对抗的态势已形成,不再须要和中国多做协调,只会在一些经贸摩擦问题和中国谈判,以争取拿到更多的好处。这并不是美国认为中美关系不重要,而是认为中美元首会谈相对不够重要了,特别是在没有突发冲突的情况下。
最后,在未来趋势上,这也许是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自从2021年前后国内生产总值(GDP)最为接近美国的时候开始,其后几年来,中美的GDP差距是在拉大而非缩小(编按:指因汇率和物价等因素导致按美元计价的名义GDP),这是美国更有信心针对中国采取针对措施的主要依据。从具体领域看,中国对美国在稀土、造船等领域的优势固然很大,但相比于美国对中国在晶片、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的优势,实在微不足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中国想解决与美国的科技差距,问题要复杂得多,投入成本也要高出许多,且完全没有把握。这种趋势的变化,才是中国须要竭尽全力解决的问题。
回过头看,中美元首会晤的此类对位与错位问题,其实源于特朗普的第一任期。那时候的美国已上下一心针对中国的高速发展,在他们拥有更多资源与优势的情况下,以对位的表象掩盖错位的实质,事实上起到延缓中国追赶美国步伐的作用。作为表面上的对位谈判者,中国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其实都应时刻小心这些错位的本质,及所隐蔽而长远的影响,或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是扬州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