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政府提出“30·30”宏愿,力争在2030年将本地农业产量,提升至满足国人30%的营养需求。然而,过去六年,本地农产品整体产量始终未达国人10%的需求。面对日益严峻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极端气候挑战,政府重新审视粮食安全策略,着力提升供应韧性。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在亚太农业食品创新峰会上指出,新加坡土地资源有限、营运成本高,实现“30·30”目标极具挑战。为此,政府决定更新粮食安全战略,采取四项举措强化供应韧性。
新策略延续关键食品储备与进口多元化的方针,同时设定更具现实的本地生产目标:到2035年,纤维类食品(如绿叶蔬菜、蔬果、豆芽与蘑菇)产量占比,从目前的8%提升至20%;蛋白质类食品(如鸡肉、鱼类与贝类)则从26%增至30%。
另一项新举措是加强国际合作,政府将与理念相近的国家和地区签订食品供应协议,确保关键物资稳定流通。今年10月,新加坡与新西兰签署全球首创的《基本物质贸易协议》,承诺在危机发生时,两国间的粮食、能源与药品出口不受限制,保障双边供应链畅通。
随后,新加坡与越南签署《大米贸易合作谅解备忘录》,在必要时,越南将按双方协议向新加坡出口指定数量的大米。新加坡也与澳大利亚达成共识,预计在2026年底前签署类似协议。
尽管新策略下调本地农业产量目标,傅海燕强调,本土食品生产仍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柱。政府正研究建设多租户共享设施与服务,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降低业者成本。相关设施初期可能由政府持有,可行性研究预计一年至一年半内完成。
过去六年,本地农场面临多重挑战:供应链中断、能源与人力成本上升,以及融资环境趋紧,导致部分农场发展受阻甚至退场。农场数量从2021年高峰的260家,下降至2024年的225家。
除地租、能源与人力问题外,高科技农业项目前期投入大,垂直农场的能源消耗亦高,使本地食品价格普遍高于进口产品,在市场上面临激烈竞争。
除了推广高科技农业提升生产力,相关部门也应针对业者的实际困难,提供有力支持。新加坡虽非农业国家,但若能打造一个具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涵盖融资、培育、生产、运输与行销等环节,将有助于更早实现本地农业目标。
粮食供应已晋升为国家安全议题,对高度依赖进口的新加坡而言,更是攸关生存的挑战。冠病疫情期间,全球抢购口罩与疫苗,即使有钱也未必买得到。由此可见,相关部门应以开放思维,未雨绸缪,从国家安全角度制定粮食保障策略。
土地资源不足是本地农业发展的瓶颈。新加坡拥有60多个岸外小岛,政府可研究如何善用这些土地,扩大农业发展空间。农场集中于外岛,可降低物流成本,并释放本岛土地用于其他发展。
发展岸外农业需政府在基础设施上投入大量资源。理论上,进口食品在经济效率上优于本地生产,但政府的投资以及对业者的扶持,换取的是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相关部门应在经济回报与供应韧性之间,求取平衡。目前农业用地仅占国土面积的1%,仍有扩展空间。
在全球地缘政治高度不确定的背景下,部分国家已将粮食交易武器化以达战略目的。极端气候与疫病频发,持续威胁粮食供应安全。粮食中断事件无法预测,提高本地农业产量,强化供应韧性,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