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中国人不去日本旅游 真的只有日本损失?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本月初暗示日本可能军事介入台海冲突后,中日关系立刻绷紧。中国迅速出台系列反击措施,包括提醒公民近期避免赴日旅游或留学。随后,10多家中国航空公司宣布涉日航线可免费退改签;业界估计,目前已取消的赴日机票多达50万张。

外界的第一反应是:日本旅游业要完了。

不过,这波退改潮暴露的现实可能比想象中更复杂。在地缘政治的震荡中,真正站在第一线承担成本的,到底是谁?真的只有日本损失吗?

高市早苗11月7日在国会发表“台湾有事”论,引发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以“斩首论”回呛,导致中日紧张局势不断升温,中国也开始通过多个渠道向日本施压。当中最受外界关注的,莫过于中国外交部11月14日晚上发布的通知,直接劝告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通知指日本领导人“公然发表涉台露骨挑衅言论,严重恶化中日人员交流氛围,给在日中国公民人身和生命安全带来重大风险”。

紧接着,中国三大航空公司南航、国航、东航在15日公告,日本航线机票可免费退改。中国教育部也在16日发布留学预警,建议中国公民谨慎规划赴日留学安排。

又是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赴日旅游或留学,又是日本航线可免费退改,这一连串动作显然不只是单纯的安全提醒,而是中国对日本的最新一轮施压。最先受波及的,自然是两国人员往来最密集的旅游业。

据日本观光厅统计,2024年中国大陆访日游客人数为698万人次,同比增长187.9%,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大陆游客赴日本旅游近750万人次。据估计,中国游客在日本的消费额达8.1万亿日元,占比约21%,是最大的海外消费群。

中国旅行团成员11月17日站在东京一家免税店外。(法新社)

路透社报道称,已有超过10家中国航空公司为飞往日本的航班提供退款,期限至12月31日。有航空业分析师估计,目前已经取消的机票约有50万张。

香港媒体am730引述飞猪旅行大资料中心称,“原本计划去日本的78%的游客都转投到了(中国)国内游”。飞猪是中国一个可以购买旅游景点门票、机票、查看旅游攻略等的网站。

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的数据显示,旅游业约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7%,近年来一直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官方数据显示,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游客约占入境游客总数的五分之一。路透社引述野村综合研究所估计,这波退票潮每年可能导致日本损失约2.2万亿日元。自中国14日发布旅游预警以来,日本旅游相关股票已经大跌。

中资航空受不小冲击

不过,有分析认为,退改潮对中国自身的冲击恐怕也不小。《南华早报》引述英国的航空数据信息公司OAG高级分析师格兰特说,中资航空公司受到的冲击可能比日本航空公司更大。“中日航线主要由中资航司承运,前五名全部是中国航空公司,因此这一波影响对这些航司的冲击,可能比对日本航空公司更大。”

法国外贸银行亚太区高级经济学家吴卓殷在社媒平台领英发文称,韩国、台湾与美国旅客增长,收窄了与中国大陆旅客的差距。“这意味着,随着时间推移,日本已逐步摆脱对中国游客的过度依赖,客源更加多元化,使得(中国)官方抵制的冲击不再像以往那样强烈,也更容易被消化。”

吴卓殷也说,除非中国实施全面旅游禁令,否则人为营造的负面情绪未必会影响所有旅行计划,因为真正出国旅行的中国人只占整体人口中的一小部分。

11月19日,日本东京羽田机场的公告牌,显示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赴日的航班信息。(法新社)

情况看来确实如此。台湾《联合报》记者16日走访上海浦东机场,观察到上午至午间时段,中国国际航空、东方航空、吉祥航空、春秋航空等多个飞往日本多地的航班,柜台前仍可见陆续报到的旅客,其中不少为朋友同行或家庭出游。

《联合报》引述一名准备前往日本福冈旅游的柳姓小姐说:“昨天才知道通知,我今天飞机,根本来不及。”她说,这趟四天行程,住宿和车票成本都不低,而且工作上难得排到假,“很多住宿不能退费,临时改动成本太高”。

《南华早报》引述北京一家公立医院的一名护士说,他18日接到主管指示,取消原定周末的赴日行程。他在机票和酒店上花了近6000元,但因为是通过国际线上旅游平台预订,大部分订单都不可退改。

他说,月薪也就4000多元,这笔潜在损失对他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他曾考虑不经批准照常出行,但若被医院发现,那就太冒险了。

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好些网民也反映类似的烦恼。有网民在小红书感叹,换目的地并不是那么轻松。这是因为机票要重买、酒店要重订,临近出发日期的价格又往往是平时的两三倍;一些机票、酒店与景点门票更是无法退费。“普通人就不用互相为难了吧,觉得损失大就去吧,不是每个人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

三名穿着日本和服的中国游客11月15日参观东京浅草寺。(法新社)

还有网民说:“旅游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就是出去看看,长长见识,更要带着思考,为什么人家的服务能如此极致?街道为何这么干净?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观察和学习的……成年人该有自己的判断力。”

伴随退票潮出现的,还有一些不那么容易被看见的影响。有中国自媒体指出,当大量原本会流向境外的消费力在短时间内回流中国,势必推高热门旅游目的地的物价;与此同时,相关从业者包括专营日本线的中国旅行社、靠带团维生的中国籍日语导游、代办签证的中国机构等,生意也会大受打击。

说到底,中日关系的每一次紧绷,最先承受冲击的,往往是那些本来只想按计划出趟门、安排一次假期的普通人。无论是想去日本的中国游客,还是想到中国的日本游客,受到的影响,其实没有什么不同。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