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煇智:当规则失去温度

10月末,我和太太带着6岁的儿子与2岁的幼子到云南旅行两个星期。本应以欢喜收尾的假期,却在返程被酷航空服人员的一条“硬规则”,生生磨成满腔怒气。

从昆明飞返新加坡是凌晨3点的红眼航班,为了让幼子安稳入睡、不打扰其他乘客,太太提前用婴儿背带将他哄睡,并刻意等到所有乘客登机完毕,才最后一个轻手轻脚登机。

然而,当我们入座后向空服人员请求儿童安全带时,对方却指他已满两岁,必须自己坐。

小儿子在这次旅行中刚刚庆祝2岁生日。我们试图解释,孩子两天前才刚过生日,去程时也是由我们抱着,一路顺利无碍。若此时硬要将熟睡的他从妈妈怀中扯出,强行绑上陌生的安全带,他一定会惊醒大哭,反而吵到全机乘客。

空服人员却不为所动,只一遍遍重复“是为了他的安全”,甚至还补上一句:“若他哭闹,我们会负责。”

一个刚被从梦中惊醒、被迫与妈妈分离的2岁孩子,又怎能在几分钟内理解这“安全规范”?不出所料,孩子被硬生生从睡梦中剥离,放声大哭,撕心裂肺的哭声刺破机舱的宁静。

作为父母,我们真切体会到那种无力与为难,既心疼孩子突如其来的惊恐,又担心打扰他人,只能在密闭机舱里徒劳安抚、低声道歉。

前排乘客多半理解,后舱却传来一句愤怒的:“孩子哭成这样,可以哄一哄吗?” 空服人员立即站出来高声回应:“这个两岁的孩子需要哭一下,这是为了安全!” 解释虽有,却更像是一种训斥。机舱空气瞬间凝固,乘客的眼神写满不耐,而孩子的哭声依旧此起彼伏。

直到飞机开始滑行,孩子仍处于崩溃状态。他再也忍不住,挣扎着站起,钻进母亲怀里,才渐渐安静下来。安全带,只是象征性地挂在他的脚腕上。那一刻,我不禁怀疑,所谓“形式上的安全”,是否真的比一个安稳睡在母亲怀里的孩子更安全?

更无奈的是,小儿子其实是早产儿,体型比同龄人小得多。差五天2岁,和2岁加两天,仅仅七天的差距,体重身高并无变化,把小孩背在怀里,却突然变得“不安全”了?

我们理解空服人员只是在执行航空规定,但问题在于,这种“一刀切”的安全逻辑,完全忽视孩子的个体差异与真实情境。如果规则只看出生日期,而不看眼前真实的孩子,那这样的“安全”,更像是一种制度的妥协,而非责任的体现。

航空安全本该是为了保护生命,而不应沦为冷冰冰的口号。父母并非要挑战规则,毕竟没有家长会让孩子置于危险之中,但当规则失去人性,“安全”二字也就失去真正的意义。

(作者是《联合早报》本地新闻高级记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