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慧:在瑞士迫降回望亚洲的瑞士

来到瑞士,才知道曾经让无数人追看的韩剧《爱的迫降》的好几个浪漫镜头,是在这风景如童话般梦幻的国家取景。因为没看全集,错过了那些画面。

这个后知并没有影响整个旅程的体会。这个有许多高山及湖泊滋养、国境几乎都在阿尔卑斯山脉怀抱的国家,实在不是个纯打卡的地方,或活生生的明信片;没有《爱的迫降》元素,这地方的独特山水、人文与优雅特性,让人一踏足就想留下,想再认识多一点看多一点。

瑞士是新加坡常提及的一个典范。第二代总理吴作栋曾在1984年立下宏愿,要让新加坡在1999年达到1984年瑞士的生活水平,并建设一个优雅的社会。如今,新加坡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上早已超越了当年设立的标准,正紧追今日的瑞士;新加坡的国际金融地位,也常被誉为“亚洲的瑞士”。然而,抛开“好山好水”和高经济水平的光环,瑞士真正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的,是它作为小国所展现出的自我批判与探索、人文关怀基石与思想深度。

瑞士面积4万1285平方公里,人口约896万;新加坡面积728平方公里,截至2025年6月的总人口约604万。从面积和人口来说,都同属世界上的小国,但人均GDP都经常分别在世界和亚洲榜上有名。

1994年时,新加坡人均GDP已和瑞士不相上下,比吴作栋预期目标快五年达到。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4年新加坡人均GDP再上升到5万6248美元,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瑞士更高,达8万5594美元。2024年,据世界银行报告,新加坡人均GDP为9万零674美元,再紧追瑞士的10万3669美元。

生活水平提升,也意味物价更高。到瑞士旅游,喝杯拿铁大约五六瑞士法郎,数字跟新加坡差不多,但乘上至少1.63的兑换率,约8新元;买个汉堡要辣椒或其他酱料,得另付5角瑞郎,其他物价和费用可想而知。唯一的安慰是,瑞士的消费税8.1%,新加坡消费税在2024年超越,上调到9%。

然而无论是游山玩水,或参观各种馆的知性旅游,瑞士对人和环境的体贴,是名副其实的宜居城市:各种设施基本都亲家庭和行动不便人士,即使是海拔3454米的少女峰山口(Jungfraujoch),有火车通往,还有电梯直上山顶。婴儿车、轮椅都在雪山上留下痕迹。这设在欧洲之脊的齿轨铁路和火车站,早在1896年动工,1912年8月1日开通,目的是方便登山者和对大自然的研究。

星期天是家庭日,购物街的大商场和餐馆都休息,普通便利店和大超市也不例外,酒店人员解释,瑞士人重视家庭,只有交通等必要服务照常。不得不感谢博物馆还开着,当地人包括家庭都来游馆。星期天的苏黎世国家博物馆就充满人气,但都是静静参观、认真在看的人流,只有餐区的人声。

在瑞士游馆,都引人深思,展出的内容或陈列品都提出许多问题,是对不同世代以及文化认知的探索。几个馆参观下来,会觉得瑞士的山湖让你放松和体会大自然的奥妙,它的知性与人文项目又填补你精神上的好奇与非物质人生追寻。

酒店客房都提供巧克力和雀巢旗下的奈斯派索(Nespresso,也叫“浓遇咖啡”)品牌咖啡机和胶囊咖啡,以及四处都悬挂的十字标志国旗、瑞士手表广告等,无不在彰显这个欧洲发达国家的软实力。根据瑞士官方数据,自1994年推出第一颗Nespresso胶囊咖啡以来,这家运营单位如今每年在它三家瑞士工厂生产超过100亿颗铝制胶囊,并将它们运往世界各地。这表明瑞士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也持续在现代科技和消费领域保持创新和全球化。

不过最印象深刻的,还是瑞士勇于质疑自身的历史叙事和既定优势的精神。当今的瑞士,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自我审视,尤其是对其“中立”地位和“安全”声誉的反思。这包括批判性地面对历史档案。

在文化领域,位于洛桑的爱丽榭摄影博物馆(Photo Elysée)展示了瑞士进行自我批判的决心。这个馆收藏了超过120万份照片,不仅展示了摄影的历史,更承担了对这种媒介进行不断创新的使命。值得一提的是,它正在对所收藏的莱纳特与兰德洛克工作室(Lehnert & Landrock)的殖民时期作品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诠释。这个工作室曾活跃于突尼斯和开罗,专门制作并向欧洲分发这两地所代表的“东方人”的摄影图像。

摄影博物馆首次公开展示这些原始物件,并以“批判性和内省的眼光”审视这些图像在西方殖民者背景下的审美和政治维度,包括质疑这些作品都体现了西方对东方的刻板印象和殖民者的优越感,这种文化自我批判,体现了瑞士作为文化重镇,正在积极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并探索展馆作为文化与思想媒介对未来的责任。

瑞士人的多语能力也令人敬佩和感动。它的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区,有各自语系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性,包括德国人的严谨与不失风趣、法国人的创意与冷傲,意大利人的热情,大家都自由自在地生活和共存,随时跨入和转换语言沟通,英语作为外语,也能应付自如。这是一种怎样的开放与包容?

在苏黎世博物馆里买的一本简介瑞士历史与特性的书,提到瑞士的外交中立原则时,特别提到瑞士如何保持多元而不分化,中立是其中一个要素。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语区的瑞士人会更亲德国和奥地利;法语区瑞士人更亲法国和意大利,而这些文化倾向如果不是瑞士在外交上保持中立,就会有分化社会的危机,如何让社会保持多元又能和谐并存,是瑞士的重要社会工程,也是苏黎世国家博物馆以多媒体呈现瑞士的历史与价值观时的主题。

如果将小国比作一艘灵活的快艇,经济水平和安全稳定也许是保证航速和航向的重要动力系统,这是新加坡在不断努力掌握的优势。但瑞士的经验告诉我们,快艇的价值不仅在于速度,更在于它所具备的思想和人道与人文精神,以及敢于自我检视、不断升级的“导航系统”。新加坡独立60年的下一站,正是要将这种内在的价值探索和文化的提升,视为比GDP更为重要、驶向未来的精神指南与维度。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务顾问)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