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舒杨:时尚之都的商与殇

秋天的巴黎是美好的,甚至可以说是集合对欧洲经典画面的全部想象。但今年,巴黎似乎深陷多事之秋。

巴黎到底代表了什么?如果问一下11月5日冲着希音(SHEIN)全球首家实体店开业而聚集在巴黎知名百货商店BHV门外的两大群体,答案是截然不同的。

快时尚电商巨头入驻时尚之都的老牌百货商店,一边是随时蜂拥而入血拼的拥簇者,一边是高举标语牌的抗议者。这个极具冲击力的景象,在西方激起舆论漩涡。在多数时候对任何课题都莫衷一是的法国,难得可以把政客、商界、设计师和环保人士都拧成一股绳的,大概也只有对中国新势力的集体反感。

最新导火索是希音网站近日被爆销售儿童造型的性玩偶,但除此之外,希音此次面对的批评声浪,其实和它近年来一直面对的指控无异,核心都是这类超低价跨境电商的运营模式。

然而,西方对这个模式的理解,多数停留在低廉劳动力的血汗工厂、违背环保标准和产品安全规定的无良作业。相比之下,中国媒体和观察者看到的却是另一个故事,一个大型平台带动中小企业,靠科技创新和做到极致的效率,来不断提升产品性价比的励志故事。

西方的批评者抨击着快时尚对环境的破坏,中国的评论则盛赞希音“小单快反”模式所带来的低库存。所谓小单快反,是指通过很小批量,测试不同产品款式的订单,结合网站后台数据分析,迅速预测销售趋势。势头好就立刻加量,势头不好就迅速放弃,大大缩减传统服装业所需的周期,也降低滞销导致的库存。要知道很多传统服装零售业的大量库存,最终的命运都是垃圾焚烧。

这个快速顺应市场喜好的理念,其实无异于ZARA和H&M等快时尚鼻祖当年的发家之道。只不过如今被科技大大赋能的平台,把一切都套上加速器。从这一角度来看,欧洲的快时尚企业未必是更“善”,只是因为不够聪明不够快,所以“恶”的体量不够大。

西方批评者近年来也多次诟病这些成功出海的中国巨头企业的“狼性”管理和“毒性”文化,拒绝看到它们在管理模式和工作文化上的可取之处。一位在欧洲大型物流企业负责中国电商业务的朋友就曾亲眼见证,中国电商甲方是如何以极快的反应和执行力,每天“碾压”欧洲乙方无数次。本以为欧洲团队会对中方“比你聪明还比你努力”彻底折服,却不曾想他们反而是嗤之以鼻,甚至拒绝配合。

说到底,尽管希音等中国跨境电商巨头,和欧洲经年积累而成的规范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完全把这些电商在欧美消费者当中获得的巨大成功,归纳为低劣手段得逞,而忽视其中的高明,是一种盲目的偏见。

西方批判者的另一误区,是对于自身消费者的理解。

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经济下行的欧洲,是无法负担所谓“质感”的。巴黎时尚街区的精致橱窗里有令人怦然心动的各色商品,但动辄上百甚至数百欧元的品类,对于月入两三千元的年轻人来说,只可远观不可亵玩。

更不用说,一些中国快时尚商品的质感,不一定输给欧洲小型纺织作坊。也不能怪大众消费者拥抱前者,毕竟商品的差异性或许本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有时甚至可能只是渠道不同的同类产品。一款T恤,在网站上只要5欧元,在欧洲某城的实体店内就变成20欧元。这当中的区别,不是品质的差异,只是因为后者的定价是经过批发商等层层转手,还要加上店面租金和店员薪金。跨境电商普遍去中间商,价格优势自不用说。

时尚是个性的表达,每个人都有表达个性的权利。这个权利对一些群体来说,已经过于昂贵。审美和品味本来就是结合生活经验后形成的观念,不应形成让不同阵营对立的鄙视链。即便是环保主义者,也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毫无同理心地批判只能靠廉价电商丰富衣橱的群体。眼下颇具争议的BHV老板,在接受法国电视台访问时就质问:“你们可以骂SHEIN,但法国人靠什么活?”

快时尚电商大举进驻时尚之都,看似是对时尚的亵渎,但更深一层思考,时尚难道不就是一个时代里大众的崇尚吗?在消费主义盛行、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在各类平台都在颠覆传统习惯和审美的情况下,时尚之都的不速之客,或许才是时尚的真实映照。

希音踉踉跄跄走到今天,经此一役,是能补齐差距,以更高标准要求自身,成为难得一见的“稀音”;还是如同遭遇滑铁卢,从此元气大损,最终“息音”?或许只有熬过最坏的时代,才能在更好的时代相遇。

(作者是《联合早报》影音群主任)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