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富力壮的同学最近去世,亲友陆续患病,孩子逐渐成年,我和同辈也正步入美其名为“壮龄”的初老阶段了。
与此同时,新加坡明年将正式迈入65岁以上公民占公民人口超过21%的超老龄社会,而且人口老龄化的速度还会加快。
因为感受到“时日无多”,如何面对人生下半场,善用余生发光发热,也成了我和一些朋友最近思考的重点。
人生下半场要如何界定?若以国人平均寿命83.5岁来看,可粗略理解为42岁以后的岁月。然而我们根本不知道还会有几个今天,甚至无法确定是否还有明天。这样说来,也可将人生下半场看为“从当下开始的余生”。
进入人生下半场,好比足球赛下半场开打。当球员体力下降、终场时间倒数,作为自己人生赛场的“教练”,我们还有机会调整阵型、出场阵容和战术部署。若有幸多活几年,也可当作加时再战。
人生就像球赛,必须始终坚持进球的目标。如果一路领先,不可大意轻敌,以免晚节不保;就算落后,进入下半场或加时,也仍有机会翻盘。
关键是,在迈向55岁换登记(身份证)到交登记(死亡时归还身份证)之间的余生中,我们能否平静接纳无法改变的,勇敢扭转仍可改变的,并有智慧区别两者?确认哪些地方须要改变之后,是否愿意果断“换牌”,找回初心,归零再出发,以不负壮龄好时光?
这类切身思考,必须回归到自我反省或“灵魂探寻”(soul searching),但也不可掉入个人主义的陷阱。
个人要坚持掌握人生方向和抉择的主导权,不能假手于人,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算孤岛底下也有大陆相连。个人与大环境不可分割,谈小我命运不应脱离大我视角。
从个人到大环境,有着密切交织的多重“两岸关系”,可从全新视角探讨,姑且称为“新两岸”。
从远而近,大环境的两岸离我们并不遥远——包括我们双脚踏着的新柔两岸、牵动区域和平与供应链稳定的台海两岸,以及渗透生活各层面的太平洋中美两岸。
新柔、台海与中美都已迈入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两岸关系,并且大概率将在今后很多年对我们产生切身影响。
明年底新柔地铁通车后,新柔经济特区将加速发展,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商业模式。从核心理念差异导致新马分家,到如今新柔互补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新柔携手以不选边姿态与全世界做生意,好处多多。可一旦大国施压或拉帮结派,左右逢源随时变两面不讨好,冲击大家的生计。
台海小两岸,与中美大两岸,牵动政治、经济与科技,也触动文化、血缘与情感。核心问题是,台海牵涉到几乎无解的主权之争,中美已进入各领域抢当老大的全方位竞争,未来能否和平相处,不只冲击区域和世界局势,也会影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费。
再拉近到人际的两岸,就是两心之间。曾经看似永远,到了人生下半场,才领悟转眼会失去。那些真切或疏远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手足之情,以及同窗同事战友之间的亲友之谊,对比让人沉迷的社交媒体“好友”交流,要把时光经营和投资在哪里,我们每天都用行动来决定,也收割选择的成果。
个人的两岸,则是当下此刻的此岸,到生命终结的彼岸。能否以终为始,不留遗憾或后悔,考验智慧和决心。
从地缘、国际到人际的两岸,充满主权之争、价值观冲突,以及说不完的贸易战、科技战、间谍与黑客之战,以及各种军备竞赛。
新加坡的处理之道,值得借鉴和运用在个人身上。建国60年以来,岛国低调地坚实国防韧性,同时活跃地展开柔性外交,到处交朋友、谈合作。对内对外都坚持原则与尊重差异,同时不忘追求和谐。
我想,与其当个吃瓜群众,旁观大象打架、战狼互呛、狮虎搏斗,天天担心自己这棵小草会不会被踩扁,倒不如把握人生下半场,从自我、家庭和社群可以影响和改变的角落做起,建立自身实力,展现善意,并探讨合作。
在时日无多的人生下半场,把握当下,在自我、人际和大环境的两岸之间,或许我们都可以贡献一分小人物微弱却无可取代的力量。
(作者是《联合早报》资深特稿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