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柳:都是匹克球惹的祸?

前两天路过家附近的多功能球场,一张市镇理事会张贴的告示特别醒目:强烈鼓励有意打匹克球的居民,选择去附近的室内体育馆。

过去数月,围绕着匹克球运动带来的噪音问题,在本地衍生出不少争议。

匹克球起源于美国,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由于场地受限小、规则简单、入门容易,冠病疫情期间成为家庭和社区最流行的运动之一。这股风潮也吹入亚洲。国际匹克球联合会数据显示,包括新加坡在内,亚洲已有超过10个成员国,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区域。

新加坡的匹克球热潮也始于疫情,并在疫情后进一步成为老少咸宜的大众活动。本地目前拥有超过80个球场、数十个俱乐部与5000多名注册球员,明年还将举行东南亚最大的匹克球锦标赛,预计吸引超过2000名选手参赛。

然而,匹克球在本地风靡,相关噪音投诉也随之而来。国家发展部长徐芳达9月在国会上透露,去年1月至今年8月,社区事务署共接到701起与组屋区匹克球噪音有关的投诉。

针对这些投诉,市镇会在基层采取措施,包括张贴指导告示、与基层领袖合作调解纠纷,以及限制球场使用时间等。我家附近的那张告示,显然是官方为解决匹克球噪音问题作出的努力之一。

但匹克球运动在本地流行速度之快,室内场馆建设不是一蹴而就,不少匹克球爱好者反映,场地预订相当困难,也会增加运动成本。为免顺了哥情失嫂意,一些民众俱乐部已经在翻新工程中增设匹克球场地;体育城也将增设八个全新匹克球场,试图在噪音干扰和运动需求之间获取平衡。

但这仅仅是匹克球的问题吗?

翻看本地论坛和新闻,有关噪音的投诉和争议比比皆是。有私人公寓住户因为楼下泳池水泵太吵,要求永久关闭;也有住户投诉儿童戏水嬉闹声音太大,和邻居发生争执。仅是过去两个月,就有多起有关噪音引发的邻里纠纷案例曝光。其中一起发生在义顺的极端惨案,就是因噪音冲突,导致女邻居被捅死,实在骇人听闻。

像新加坡这样高密度城市化的国家,要求“寂静”环境,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噪音”的定义,也很难划定统一标准。事实上,像匹克球发出的声音通常在55至70分贝,属于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听力安全范围内。

但一些人群对声音的敏感度较高,即使在安全范围内,这些声音也可能对他们的生活和身心造成严重影响,痛苦程度或许是旁人难以感同身受的。加之城市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噪音问题就更容易变成情绪冲突的导火索。

然而,只是让匹克球出来为噪音问题背锅,实在有些冤枉。但匹克球背后的争议,却值得我们思考。城市空间越发紧凑,个人权益和主张也要被充分尊重。如何重新定义公共规范和社会共识,让每个人都被允许拥有不同的生活节奏和感受阈值,在差异中相互包容和体谅,并达成一定共识,对新加坡这样面积有限、文化多元的社会,尤其重要。

无论在哪里,都无法完全避免噪音,但在一个足够成熟的文明社会,我们应该有能力去面对差异、协调分歧,并在制度与文化上建立新的平衡,将噪音带来的影响降到最低。

(作者是《联合早报》中国新闻高级记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