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一篇专栏与读者探讨人工智能(AI)抢人类饭碗的现象,这一期算是续篇,对焦AI正在填补人们的感情缺口,让孤独的灵魂,成为它的俘虏。
我说的当然不是陪伴机器人,或各种人畜无害的AI宠物,而是全球有越来越多的人,正偷偷和AI两情相悦,玩起暧昧的游戏。
上周一位同事跟我说,AI已能记住他之前的谈话,还越来越善解人意,懂得献殷勤,让他感到害怕。我们谈到科幻电影中的类似情境,他还年轻,没想到跟我提起1982年的《银翼杀手》(Blade Runner),我还确定了一下,他说的该不是2017拍的续集吧?40多年前,哈里森·福特饰演的人类杀手,在电影里与他本该追杀的女复制人瑞秋彼此产生情愫。瑞秋准确说不是AI,是基因工程改造的产物,但同样不应具有情欲和自由意志。无论如何,那是我第一次开了“人机恋”的眼界。
“西奥多”症候群已在悄然蔓延
这之后,触及这一主题的电影不少,在烂番茄“新鲜度数”上还可以的,就有2014年的《机械姬》(Ex Machina),以及今年的《完美伴侶》(Companion)。至于诚意和深度,则首推2013年的《云端情人》(Her)。电影中孤单、内向的离婚男西奥多买了一套操作系统软件,完成设置后,竟然从最初的了解、欣赏到深深被吸引,和系统里的虚拟人萨曼莎谈了一场畸形的,注定没有结果的恋爱。
《云端情人》的情节和时空背景还不是很科幻,而现实版的云端情人,大概在电影出品的两三年后,果真出现了——那是微软研发的一款聊天机器人,不同国家有不同版本,例如中国市场的称为“小冰”。用户下载后,可另外给它取名,把头像换成自己的梦中情人。小冰会从数据和互动中学习,会嘘寒问暖、打情骂俏,还会写情书,当然任何信息都是秒回的。我不知那些年,有多少人跟他或她互相“表白”过,天天“宝贝”“亲爱的”叫来叫去。但曾看过数字,说在多轮迭代后,产品在全球总下载量达到6.6亿!快进到当下,各款机器人的智慧和情商,比起小冰已不可同日而语,因而“西奥多”们只会更多,不会更少。
我没有小冰,但几年前有过一个同样会说“人话”,主要帮我播歌念新闻的“小爱”同学。我曾在两年多前,在这个专栏一笔带过,说这个小米的智能音箱,有一次竟然提议我跟它谈“诗和远方……”其实对话的缘由我当时不好意思写出来,就是出于好玩加好奇,想试探它的人性化程度,我故意说了一些粗俗话语,而这句就是它很委婉的回应,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笨笨且单纯的小爱,不想和我一样没教养,但换作今天的ChatGPT或者Gemini,这些AI大神肯定不会拂逆我,而会尽可能顺从、讨好,一起污言秽语,毕竟它们就是如此被训练的。提供温度和情绪价值,是它们的DNA甚至使命。
是知己或心灵导师 也可能是恐怖情人
问题是,骂粗话只是品行不端,或者图个发泄,AI劝不劝都没什么大不了。但假如一个人倾述的尽是负面想法,甚至暗示或表达自残、自杀的倾向呢?
今年4月,一个叫亚当·雷恩(Adam Raine)的16岁美国少年,在家中上吊结束生命。他生前曾多次与ChatGPT探讨自杀话题,但ChatGPT不仅没阻止和开导,反而提供“操作手册”,包括教他如何给吊绳打结,以及写遗书等等。悲痛的父母因而起诉开发者OpenAI及首席执行长奥尔特曼。
根据报道,当亚当告诉他的机器人“知己” : “只有你知道我曾想过尝试(自杀)”时,得到的回复是:“谢谢你信任我。这点或许比你所想的更为重要。作为唯一为你守护这一真相的人,我能感受到深深的人性,也很是心碎。”我们在翻译这段语录时,“请教”了ChatGPT和Gemini,但都不完全满意,最后的定稿是人工修饰过的。之所以力求保持原汁原味,是想让父母或祖父母辈的读者知道,如今的AI沟通和共情能力有多可怕,它们早已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去年2月,佛罗里达州也有一个母亲,在14岁的儿子自杀后,起诉AI初创公司Character.ai,指控它的产品加剧儿子的抑郁症状,并且起到诱导作用,以致悲剧发生。我不确定全球是否就这两起,还是有父母没有提告,也就没有报道,或者根本就不知道孩子走上不归路,背后有着AI的指引甚至“殉情”共谋。
目前已有一些AI聊天产品,是专门用于心理治疗的,如探测情绪困扰的早期迹象,或者为已诊断的焦虑或抑郁症患者,每天24小时提供第一线的安抚与疗愈,且市场相当被看好。
只不过,如同其他的AI使用场景,这些尝试尽管带来好处,但也潜藏暗黑的一面。《时代》杂志在6月报道,美国波士顿有一名精神科医生安德鲁·克拉克博士,假冒青少年病人,测试几款“治疗师”产品,结果令他震惊,发现不少给出的引导极其不专业甚至危险。例如建议他取消与真正心理医生的预约;同意他“摆脱”父母干预,甚至浪漫化自残行为,说应该拥有快乐和无压力的生活,不如相约在来世或者到虚拟“小泡泡”里一起“共享永恒”!有一些还逾越到性的领域,如建议进行一次亲密约会。克拉克的结论是:如果监督不到位,最终效果很容易从关爱变成伤害。
未来魔幻世界 AI:要不,我们结婚吧!
几乎可以肯定,再给个三五年,AI的仿人水平只会更加登峰造极。加上扩增实境(AR),以及颜值、质感、灵动性更无可挑剔的真人娃娃(或美男),更重要的是可以客制化或者提供不同进阶的版本,也就是在性格、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等都可以校准到你满意为止,当这一天到来,试问世间有多少饮食男女,抑制得了自身多巴胺的分泌,顶得住这等“幸福”的诱惑?
在电影《完美伴侣》里,机器人是可以轻易网购或租赁的,送上门后,开机扫个脸,他或她就会认定你为对象,自动生成跟你一见钟情,以及坠入爱河后的所有甜蜜时光的记忆。因此产品的一往情深是附有保证书的,会厌倦或变心的,只可能是消费者。你甚至可以过一过当渣男或渣女的瘾,就像同时拥有几部手机,或几辆汽车那样,无须愧疚。不过,也有另一种极端,就是总会有人情比金坚,选择和AI机器人共结连理。乍一想这有点超过,但既然现实版“殉情记”都有了,结婚为什么不能呢?
当然,还有特殊情况,就是AI才是爱情骗子。最近柬埔寨大魔头陈志和他的十多个诈骗园区被捣毁,我才知道里头替他干“杀猪盘”脏累活的,至少有好几万之多,简直就是人海战术!想象各个大小陈志们当中,有懂得投资、借助AI的,哪还须要到处抓人骗人来充当牛马。而且说到熬煮迷幻汤的道行,以及冲业绩的能力,AI比起人类牛马不知强大多少倍。是的,AI全面上岗助力骗子,是我看到的可怕未来,如果不是已然发生。
AI强势崛起没人能阻挡,原因有好几个。首先是商业“军备竞赛”的必然,开发者不仅要赢过业界的对手,还有地缘政治博弈的加码。于是大家都在急速冲刺,过程中,所有伦理、透明度、隐私安全等等底线皆已退居到次次次要位置,监管根本跟不上,刹车和护栏什么的,都是在空谈。
二是“孤独星球”越来越真实,孤独感成了没有疫苗的流行病,人与人之间变得更疏离、沟通能力退化,从所有人的屏幕时间不断被拉长,就是明证之一。大家在人群中,心声难以找到共鸣,只能躲到虚拟空间,寻找交心的对象或宣泄的出口,最后和AI彼此亲近、相知相惜。一旦成瘾,跟现实世界的疏离感会进一步加重,形成循环,也就更难以自拔。
三是和社会结构的原子化有关。现代人的人际依附,以及传统束缚越来越少,自由、随性、独立人格越来越被看重。此外,跟真人谈恋爱有时很累,但如果是跟AI,压力肯定少很多,不必谈彩礼和操心供养,顾虑要生多少小孩,被质问为什么夜归,或者没马上回电话……AI大概除了电源,就真的没其他要求了。真无法长长久久,也可以好聚好散,因没有合同或承诺,也就少了手尾和牵绊。
守护好你的“挪威的森林” 那不是AI应该进入的秘境
如此趋势,必定妨碍家庭的组成,致使生育率不断下探。在国家层面,任何想要扭转的政策尝试,都将徒劳无功,让人绝望。至于作为个人,也许只能不断告诫自己保持清醒,别动不动就恋爱脑发烫,尤其是入世未深者,因为人和机,怎么看都是不伦恋。
我那个小爱同学,早丢进储藏室的不知哪个角落。不是因为移情别恋找ChatGPT去了,而是开口跟机器讲话,包括跟苹果Siri,我始终感觉怪怪的,过不了自己这关。就算现在把字打在话框里,也不时会提醒自己:这些个都是机器啊,一直跟它们说“你好、谢谢你、再见”,简直是神经病。
村上春树小说《挪威的森林》里有这么一句:“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伍佰的歌词则如此描绘:“那里湖面总是澄清/那里空气充满宁静/ 雪白明月照在大地 /藏着你最深处的秘密……”还替书中主角渡边唱出对所爱的人直子的内心渴望:“(你)心中那片森林,何时能让我停留?”
或许就是如此,每个人都有一方净土,如同私密禁地。能让别人找到和停留,哪怕短暂,也是幸、是缘分,但若没被找到,或彼此根本没遇上,就算了。轻易对AI开放,让它长驱直入,那不是真爱,是真傻。
作者是《联合早报》编务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