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个星期,一场表面看似平常的外交行程,在马来西亚吉隆坡悄然改变亚洲地缘与经济的空气流动。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亚洲舞台,应邀参加亚细安高峰会议。这位白宫主人以一贯高调作风,与马来西亚首相安华会晤、出席仪式、签署多项贸易与合作协议,再度宣示他所代表的“美国优先”主张未曾远去。
镜头前,特朗普笑容满面、言谈风生,媒体聚光灯紧紧跟随。这趟马来西亚行的动作不小,不仅对美国与亚细安之间的战略对话带来新动能,也间接牵动亚洲国家的政策敏感神经。然而,在一连串隆重的合照与宣示背后,却有另一个日益清晰却鲜少被直视的问题——在重返大国政治节奏的过程中,亚洲是否正逐渐远离自己正在努力推进的绿色转型,以及环境、社会与治理(ESG)改革?
ESG,这个过去常被认为只是西方金融圈的热门字眼,如今正快速变成企业与政府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考题。从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到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SSB)制定的揭露规范,再到供应链碳盘查、绿电凭证、人工智能(AI)数据中心用电规范等一系列制度与市场机制,都在提醒我们:这不是风潮,而是规则重构;不是理想,而是生存门槛。
然而,特朗普并不是这股潮流的盟友。事实上,他一直是反方向的代言人。从2017年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到多次公开称气候变迁是“最大骗局”,再到将再生能源政策形容为“不切实际的幻想”,特朗普从未隐藏他对绿色转型的敌意。他的能源观以化石燃料为核心,经济战略则偏重短期利益与双边贸易筹码,而非长远制度建设与可持续经济基础。
也正因此,当亚洲各国在ESG制度化、碳中和承诺、再生能源布局方面努力摸索时,特朗普的访问与象征意义反而像是一股逆流。他带来的,不仅是另一种发展模式的诱惑,也是一种“可以不那么在乎气候、不须要那么透明治理”的幻觉。这种幻觉,对于正处在转型初期,尚未制度成形的亚洲国家而言,可能是致命的。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重要的经济与资源供应国,近年在ESG领域也有不少进展。例如,政府推出绿色科技/投资税务优惠机制,并规划未来碳税制度;企业永续报告意识正逐步抬头,但尚未完全转化为强制性准则;同时,它制定再生能源长期规划,透过《马来西亚可再生能源路线图》等,构筑未来电力部门的绿色转型蓝图。然而,在特朗普这样的大国政治人物面前,这些绿色脚步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容易被舆论与政策思维边缘化。
这正是问题症结所在:我们的政策节奏是否正在被外交事件牵引,而失去原本应该坚持的步伐?是否过度依赖“与大国交好”来换取经济空间,而忽略“自身规则完善”才是真正创造韧性的关键?这并非单指马来西亚,而是整个亚洲政策圈共同的盲点。
回望亚洲地区,已经出现明显分歧:一方面,日本、台湾、韩国、新加坡、香港等先进经济体,正逐步将ESG内建为法规与资本门槛,从披露义务、排放交易、碳成本内部化等多方面加快制度化步伐。另一方面,包括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项目导向策略,依靠国际资金与双边合作,建立初步的绿色金融与能源转型架构。
也正因此,亚细安各国此刻面临的,不仅是政策选项的拉扯,更是方向的重大抉择:究竟要继续稳步走在制度建构的路上,还是为了短期经济或外交利益,在大国压力下暂时搁置转型议题?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像特朗普这样的领袖,在与各国互动时,并未将ESG、再生能源、碳中和纳入合作重点,就更须要冷静判断——我们愿不愿意用未来的产业韧性,换取今天的签约照片?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资本并不会因为特朗普访问马国就改变评估逻辑。外资看重的,仍然是制度稳定性、风险透明度、供应链合规能力与绿色能源基础建设。一个国家若在这些关键指标上,没有长期规划与具体进展,就算与大国高层交好,也难以获得实质投资承诺。
更现实的是,ESG已成为全球市场的通用语言。在这场语言转换中,谁越早适应,谁就越能掌握主动;谁越晚进入,谁就可能被排除在未来的价值链之外。亚洲若忽略这一点,不仅是经济发展可能受限,更是在全球气候治理与新产业秩序中自我边缘化。
因此,迎接特朗普,并非错误,但若因迎接而模糊自己的转型节奏,那才是真正的代价。外交需要策略,经济更需要底气。亚洲不能再以为自己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而要成为定义新规则的一分子。
未来10年,是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期。这是一场比外交更长线、比协议更深层的竞争。我们需要的不是一时的握手,而是长期的治理改革;不是政策宣示的烟火,而是实质行动的轨迹。若亚洲能看清这一点,便能在风起云涌的国际局势中不迷航,反而能主动出击,将可持续经济写入自身的成长剧本。
回头看,特朗普在吉隆坡的笑容或许值得报道,但真正该上头条的,是每个亚洲国家是否已准备好,在下一轮ESG标准与产业洗牌中,走出自己的节奏与道路。别让外交光芒掩盖转型实质,别让跟风取代原则,因为真正的胜负,不在镁光灯下,而在制度里。
(作者是台湾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