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诗杭:一位奶奶幼师重识对“代沟”的解读

不知不觉,开始有小孩子叫我“奶奶”;不知不觉,我面对的家长从同辈人过渡到“下一辈人”;不知不觉,我从年轻同事身上看到那个当年的我……岁月如流,将我推到一个时代的交汇点,让我得以从三重身份出发,重新审视与解读那个常被提及的词——代沟。

一、与孙辈:从“权威管教”到“智慧陪伴”

当孩子仰头喊我“奶奶”时,我庆幸自己是一名幼师。这份职业让我对“隔辈亲”的理解,超越单纯的疼爱,更添一份教育的审思: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究竟该以“吃的盐比你多”的权威去管教,还是用“耐心陪伴,静待花开”的智慧去守护?

这份审思,源于一名四岁男孩和他的阿嫲。男孩天性活泼,阿嫲却总担心他被欺负,频频来校投诉。最严重的一次,她坚信教师打了孙子的头。我们调取监控后真相大白。原来只是阿嫲清晨追问睡梦中的孩子“有没有人打你”时,孩子在蒙眬间随口说出一个名字。

过度保护,看似是爱,实则是为孩子构筑一座“无菌城堡”。正如教育家皮亚杰(Jean Piaget)所说,儿童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建构认知的。智慧的陪伴,须要我们放下内心的焦虑,相信孩子有应对风雨的潜力,也信赖专业教育所营造的成长土壤。

二、与年轻同事:从“经验固守”到“融合共创”

如果一个幼儿中心的年轻教师越来越多,那自然是行业欣欣向荣的象征。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处事哲学与表达方式。

以环境布置为例,年轻教师寻图、排版、打印,行云流水,而我们这一代,更习惯亲手绘画、着色、剪贴。再如沟通方式,她们善于用电邮、应用传递信息,而我们更珍视面对面的言语交流。

这种差异,让我想起儿童教育家马拉古齐(Loris Malaguzzi)的观点:儿童拥有“一百种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倾听并回应这些语言。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共同建构。传统儿歌、手工是一种语言;数码课件、互动媒体也是一种语言。当两代教师彼此尊重、各展所长,我们才能真正为孩子打造一个丰富、多维度、回应未来的学习生态。

三、与年轻家长:从“理念碰撞”到“信任同盟”

根据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家庭与学校是孩子成长中最核心的两个微系统。我们共同努力构建的“信任同盟”,是连接这两端的关键桥梁,直接关系到孩子能否在一致、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如今,家长的年龄相对越来越“轻”,我们成了他们眼中的“老幼师”。我能理解他们初为父母的惶恐、惊喜与期待——从清晨依依不舍地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中,到黄昏接过孩子时那一脸欣慰的笑容,信任与感激往往不言而喻。

当然,时代差异仍旧存在。教育理念在演进,记录方式在变革,从前的手写成长报告,已转为电子档案与网页平台。我们这些“老幼师”,正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主动学习电脑操作、手机拍摄、系统录入,努力缩小时代的差距,与家长同步、与时代同行。

每一代人的成长,都有不可复制的独特性。孩子、教师、家长,我们虽然处于不同的年代,却望着相同的方向——孩子的成长。

幼儿的成长,是教师职业成就的源泉,也是家庭希望的寄托。尽管代沟存在,但它不应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可以搭建一座彩虹桥,连接彼此。让我们在这座桥上自由往来,种下理解之花、信任之草、合作之树,共同守护每一个孩子宝贵的童年。

作者是资深幼教工作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