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鹏飞:考公热为何“高烧不退”

今年中国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国考”)结束报名。根据知名考公机构发布的统计数据,本次报考招录3.81万人,报考人数达到351.5万,较上年增长约26万人,平均报录比92:1,上一年平均报录比80:1。竞争最激烈岗位是“瑞丽遣返中心执行队一级警长及以下”,报录比为7438:1,几乎快到了万里挑一的境地。

近10年来,中国考公热度持续升温,甚至“高烧不退”。2015年,国考报名人数为140.9万,招录2.22万人,报录比63.3:1,相较于最近一年国考,招录岗位增加一半的同时,报考人数却快翻了一番。此外,教师、央国企、事业单位等各种体制内工作也是热度不减。

“质疑范进,理解范进,成为范进”成了考公话题讨论区的一个烂梗。当下,考公“钉子户”日益增多,并且形式多样。有的从应届开始考公,工作之后继续备考,直至上岸;有的工作后幡然醒悟,一头扎进国考和各地省考,甚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也参加考公;还有的备考很多年也没上岸,最后只得因为年龄限制而作罢。有人戏谑道,若不是考公有年龄限制,恐怕真的要出当代范进。

考公为何会有如此热度?年轻人选择的首要因素是工作稳定体面,社会地位高,福利保障好。相较于职场的辛苦和中年危机,体制提供朝九晚五的庇护,收入也算稳定可观,外加公务员医疗、12%的住房公积金、高额退休金和一些额外福利津贴,令很多打工人格外向往。特别是在一些没有核心产业的二三线小城市,《劳动法》规定的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不但难以落实,有的连最低基数的五险一金也没有。公务员是基本唯一体面且高收入的工作。有的考上公,连对象都好找了,甚至还出现“上岸第一剑,先斩意中人”。

铁饭碗概念在中国人心中仍然根深蒂固,尽管这种思想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却在当下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此外,中国人始终没有摆脱对权力的向往和崇拜。考上公务员在一些公众看来,意味着步入仕途,无疑光宗耀祖、高人一等。尤其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裙带关系相当严重,拥有公务员身份想要办事相对容易很多,体制内的人脉提供许多常人难以获得的资源。因而在考公群体中还流传着 “不孝有三,无编为大”“宇宙的尽头是体制”,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然而,在日韩等东亚文化圈的发达国家,公务员的受欢迎程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以日本为例,即使在1990年代经济不景气时期,公务员受当时日本年轻人追捧,报录比平均也才30:1,最激烈的岗位竞争大约是200:1;近10年,日本的公务员报考更是逐年下降,2023年考试的报录比仅为5.9:1。同中国的公务员考试比起来,简直是冰火两重天。

为何在他国被视为次优选择的公务员岗位,在中国会高烧不退呢?日益严峻的经济和就业形势无疑极大地催化考公热。另外,与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极其不同的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未成熟,市场能够自由调配的资源相对匮乏。早在2000年初期,中国市场经济蓬勃兴起,当时考公也一度陷入冷门,很多大学生优先选择去企业挣钱,甚至连在职人员也“下海”创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地组织部门推出选调生的培养计划,以此来吸引应届生考公。随着近年在自由市场竞争中的生存难度越来越大,可获资源越来越少,个人努力不断贬值,更多年轻人开始选择体制,找个地方“苟”起来。

归根结底,考公热反射出的是经济的冷,它只是经济下行压力增加时期社会退步的一种现象。如果经济不能惠及大众,持续推动社会改革不断向前进步,恐怕考公热潮在未来几年只会更加“高烧不退”。

作者是无锡工程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