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AI)在诲人不倦之外,是不是个聪明的教师?7月30日,ChatGPT推出“学习模式”(Study Mode),能主动启发学生深度思考;本地开发的Wise Otter则根据新加坡中小学课纲,为学生答疑解惑。两个聊天机器人都体现科技赋能教育的努力,可背后的教学理念不尽相同。分析对比一下,让我们反思:AI如何参与学习过程,才能促进学生成长?
据《海峡时报》8月10日报道,Wise Otter由一名热衷教育的前数据分析师开发,协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课业。聊天机器人根据新加坡课纲,回答学生的问题,就像智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也能提供写作反馈,如点评学生上传的A水准普通试卷文章的语法或论点、建议改进方向。整体而言,它延续传统的提问—解答模式,强调效率与即时反馈。
OpenAI学习模式不爱“辟头就答”,而是鼓励学生思考,再建构理解;设计理念源自“苏格拉底式对话”:教师不直接讲解,而是以设问引导、对话澄清,帮助学生厘清迷思、深化思维。如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时,它可能先反问一两句,鼓励学生尝试解释,再逐步协助修正与深化理解。这体现“代理式AI”特质:不靠学生明确下达教学指令,而是AI主动选择策略、分解任务、推动学习进程。
两者在技术上都能生成优质内容。Wise Otter像一位知识渊博的补习教师,能答题指错;学习模式则扮演一位善于启发的导师,重视学生理解的建构过程。它鼓励学生在答题前“停一停,想一想”;答题后,也会追问:“你为什么这样回答?”“有没有其他角度?”“能否联想到学过的知识?”即使答案偏离,它不急于纠正,而是引导学生自我修正。这类反思的促发机制,是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若学生能在AI陪伴下不断校准自己的思维与表达方式,便可能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理解与判断。
以高中华文为例,若学生想掌握文言“一词多义”的用法,可能理想地向AI发出提示语:“我是高二学生,正在学习文言文,想理解‘遂’这个字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和用法。请不要直接告诉我所有意思,而是先给我一些例句,引导我推测不同含义,再帮我总结规律,并让我尝试造句。”
这几乎是一份教学设计,普通学生写不出来。但学习模式不需要这样提示。学生往往只问:“遂是什么意思?”就想坐享其“答”。可学习模式“拒绝填鸭”,而是启动跟上面的示例提示语类似的学习路径,且能针对学生的回复,推敲学习进度,从而动态调整引导技巧。我们以这个例子实测学习模式,记录互动过程,读者可参考(须登入ChatGPT账户):https://tinyurl.com/sui-meanings
学习模式也可因应跨学科学习。如一名学生在物理课学到光的折射后,在地理课提问:“为什么有些组屋区阳光照射不足?跟光的传播有关吗?”AI可能反问:“你记得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吗?”“哪种建筑布局可能影响采光?”逐步引导学生迁移知识,建立跨科推理能力。
学习模式并非全球首创。近两年来,国际学界已有不少研究者开发具类似教学策略的AI机器人,甚至应用于教学现场。如台湾所有中小学使用的“因才网”学习平台,就早已搭载类似聊天机器人。不过,这些工具多局限于特定学科,互动策略也依赖预设模板。相比之下,ChatGPT拥有庞大用户群和跨领域训练语料,对话模式又由数十位教育专家联合设计,整合生成能力与教学理念,具备更广的实用与推广潜力。
当然,相对于Wise Otter,学习模式尚未完全对齐新加坡课纲内容,应答有时未必符合本地教学目标。但技术上并不难弥补,可结合“检索增强生成”(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技术,接入本地课程资源,当可兼顾个性化引导与本地化教学对接。
AI正在重塑学习方式,也暴露我们长久忽略的学习本质。如果技术能激发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而非只满足于快速得到答案,那它就不仅是工具,更是通往深度学习的一道门。
(作者黄龙翔是南洋理工大学国立教育学院高级教育研究科学家)
(吕赐杰是南大终身荣誉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