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美国主导的多边全球秩序,在过去10年里逐渐走向分崩离析。美国也不再倡导自由贸易,转而主张“公平贸易”,不再维护多边主义和最惠国待遇原则,实际上它已走上双边道路,并把贸易武器化。面对这样的情况,世界贸易该何去何从?
国务资政李显龙日前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Chatham House)主办的对话会上提出了三项对策:不放弃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区域合作,以及建立连接全球各区域的贸易网。这三项对策,可说是新加坡对如何因应全球变局的全面论述。世界贸易要避免陷入人人对立和以邻为壑的灾难性境地,看来这也是唯一可行选择。当然,落实起来并不容易。
世界众多中小国家都需要贸易往来,都需要相互依存的供应链,无法遗世独立,因此必须设法维护全球贸易规则和多边主义。但现有的世贸机制在美国的抵制下显得寸步难行,美国总统特朗普总统肆意对各国进口加增关税,也公然违反“约束关税”和“最惠国待遇”等世贸基本规则。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10月27日承认,美国对世贸规则的众多批评是有理的,尽管因关税战下降8个百分点,但全球72%的贸易仍然遵循世贸最惠国待遇原则。
但正如李资政所指出的,世贸还有余威,虽然它有许多缺点、效率低,而且因为达成共识需全员一致同意,所以陷入决策困难。但在世贸框架下仍有作为空间,我们需要这个框架,因为它代表着各国应继续合作,我们有充分理由不放弃这样的理念。在无法达致全面共识的情况下,志同道合的国家仍可以在世贸体系的框架下,就特定领域如电子商务、绿色经济等,完成小规模的多边合作安排,然后逐渐由小变大。各国也可以加强区域内的经贸合作,然后再设法促进各区域组织之间的联系。
这是由小而大,由点及面的做法,也应是最为可行的推动世界贸易体系重置的做法。实际上,自特朗普宣布所谓的“自由日”对等关税后,世界各国的反应大体上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调整。换言之,这是一个双向的重置。对美国而言,目的是要纠正它认为各国对美国贸易的不平衡,但对其他国家而言,这是一个挽救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过程。世界没有陷入全面的贸易战,而是近乎自然而然的在重置。这也可以倒过来说明,多数国家都认为有必要维护全球贸易和多边主义,这也为各种新的合作倡议提供发展的空间。
李资政提出两个实际的例子。其一,是包括新加坡、澳大利亚,以及日本牵头的世贸电子商务联合声明倡议(Joint Statement Initiative on E-Commerce);其二,是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未来投资与贸易合作伙伴关系”(Future of Investment and Trade Partnership,简称FIT-P)。FIT-P由新加坡、新西兰、阿联酋和瑞士等约14个小国发起,旨在针对投资、贸易和解决争端等方面的广泛规则达成共识,以便即使世贸组织机制失效,成员国仍可互相合作,避免陷入所有国家对抗所有国家的混乱局面。
《跨太平洋伙伴全面进展协定》(CPTPP)其实也是一个由小变大的例子。它最初只有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签署,茁壮发展到目前的12个,说明“小事可以做大”,并且能基于世贸的原则做出重大贡献。当然,这类倡议必须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不能沦为小院高墙。
其次,各中小国家也可以利用这个重置的时机,加强现有的本区域内的经贸合作,如亚细安可以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内的贸易。在这个基础上,各区域可进一步促进彼此的联系,如欧盟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欧盟与亚细安等都可以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亚细安当然也应积极与其他区域组织探讨新的合作关系。
所谓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面对前所未有的变局,世界贸易无可避免地必须另谋出路,若能依目前的方式基于规则前行,将可转危为安,有望形塑一个新的贸易网络,并为各国的经贸合作开辟更多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