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铭:深度阅读的意义非金钱所能衡量

《联合早报·言论》9月20日刊登陈志锐的《重塑深度阅读的生态》,在言论版和交流站掀起读者对深度阅读这个热门话题的探讨和交流。笔者非常同意,陈文中提到的碎片化信息和深度阅读的知识,在当今信息超载的时刻,有同时存在的意义。

笔者属立国一代,早年在台湾接受大学教育,在每年漫长的寒暑假,阅读是打发时间最好的活动。在那个年代,台湾的出版社出版大量翻译自欧美名家的著作,我即是在那个年代,开始阅读当时所谓的“大块头”著作。因为这类书籍基本上都是两三百页,必须花费心思,和看武侠或爱情小说不一样,须要认真思考,消化吸收。有些理论深奥难懂,没有一定的定力、兴趣、坚持和求知欲,难以看懂看完。多年以后,我从心理学书籍明白一个道理,从事须要思考和专注的活动,往往是很耗尽精神能量的。人都会趋向避开专注和消耗精力的思考活动,因为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深度阅读这样的活动必须以渐进方法慢慢培养,但它能同时培养一个人有耐力、毅力和专注力。

好多年前,我读了美国已故心理分析学家和哲学家E.佛勒姆(Erich Fromm)晚年的著作《人类破坏性的剖析》。佛勒姆的专业是心理分析,因此,他探讨其他领域的知识时,只能通过书信方式向其他学者沟通求证各种理念,那是颇费时费事的。佛勒姆把他和其他学者来往的函件内容,适当地放在著作里。这是一种对知识求证严谨,对读者诚实负责的态度,也是一种治学精神的展现。

现在有些学者专家的著作,往往必须花费五年、10年或更长时间耕耘,日积月累完成。写作过程除了作者本身,还涉及助理的协助和档案整理。有些在写作过程中,原稿会交给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其他学者阅读、审查或提出不同看法的交流,以便让著作的知识和理念表达精准。一部好的著作,编辑工作是不可或缺的。有些著作一开始就有专业编辑的设计、提出建言,让编辑、排版和文稿的书写通俗化等,以臻专业和完美。著作的导读,著作后的索引,每章每节每页有关作者引用的资料来源出处,都一一列明。有些著作是某个学者获得某个基金组织的资助,甚至获得有关资料图书寻找的环境下完成。可以这么说,这样的一部著作,是一个专业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体发挥,读者只花数十元即可坐拥某个知识领域的知识宝库,沉浸在深度阅读的愉悦中,那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深度阅读,除了能培养一个人通过阅读锻炼定力、专注力的体验,欣赏作者治学和获取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可以培养一个人探索并建立自己的一套自信、理性的坚定信仰和价值观。在当今数码科技信息超载、冲击我们的当儿,保持冷静、清晰的思维,明辨是非与真假信息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品质,非常重要。

(作者是本地私立学院兼职讲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