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大陆政府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连续六天对中国经济喊话,试图提振市场信心,并为即将到来的大陆政府四中全会造势。六篇文章的内容包括抨击中国经济唱衰论、突出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强调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和制度优越性等。
这样的喊话有多大的可信度,又有多大的影响力,见仁见智。但笔者认为这样的喊话,只会进一步削弱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并暴露中国当前制度下“船大难掉头”的劣势。
中国经济当前的困境已是民众心知肚明的事。市场不景气、民众收入止步不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等等,此时强调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无异于自欺欺人。如今登录中文互联网,在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上官方推出的各种“中国经济光明论”视频,基本上充斥着民众的戏谑,有的甚至直接关闭评论区和弹幕,此中意味不言而喻。前段时间北京公布K签证政策在民间引发强烈反弹,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一些民众认为,在本国居民就业困难的情况下引进外国人,会导致就业市场的进一步恶化。
这样的喊话是否至少能凸显高层支持中国经济的信心,刺激资本流入呢?笔者认为很难。因为资本关注的核心点除了市场、成本和利润,还有环境的可预测性——这恰恰是中国当前最难以提供的。做买卖有赚有赔很正常,怕的是一朝充公。官媒越是强调中国经济的特殊性,其实就是越否定市场经济规律,越是会让企业和资本顾虑重重,这与提振市场信心背道而驰。
这一点自2019年以来日益体现。首先是官方对教育培训、互联网金融等几个领域的强势针对。行业整顿的初心是好的,但是大力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却是开了不好的头,尤其是叠加中国政治的高度不确定性。这一点和《人民日报》所说恰恰相反。
西方国家固然因为选举等原因,导致政党更替频繁,但是西方国家一方面普遍有相对完善的私有财产保护以及司法独立,资本在面临政治冲击时,尚有兜底;另一方面,选举结果、政策施行等大多保持较高透明度,资本有时间和信息来依据当前形势采取措施。中国政治中的选举,则基本仅限于高层之间,对没有内部信息的民众而言,和开彩票无异。同时,政策施行因为既不透明,也不用太担心舆论压力,反而最容易朝令夕改。并且,尽管一党专政在表面上实现政策稳定性、连贯性等,实际上地方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区一把手。这些都导致中国经济政策远没有表面上那样稳定。
更深层次的因素,则是中国政府权力不受控制的隐患。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冠病疫情期间,中国多地的封控措施应该还让不少人心有余悸。当政府可以为了完成上级防控任务,而不择手段地侵犯个体自由、生命等核心权利,我们又如何相信它能扛住压力,保护个人财产和利益?尤其是缺少司法独立的兜底。今年来,陆续曝光的企业家在居家监视过程中意外死亡案例,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所以,笔者认为,提振经济信心,从根本上要回到邓小平所谓“实事求是”路线上来,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约束政府权力;同时有序地推动政务公开,开放舆论。在这个信息高速流通的时代,越是藏着捂着不让人说,只会越让人觉得怕被人说。一旦失去可预期性,无论市场规模多大、潜力多厚,资本都会保持观望——信心也自然无从缔造。
作者是加拿大麦基尔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