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球能源格局加速重塑的今天,能源安全与绿色转型已成为各国必须同时面对的双重课题。对于资源有限的新加坡,跨境售电不仅是保障能源供给的必要之举,更是推动经济转型与区域合作的战略选择。
新加坡长期依赖天然气发电,能源进口比例高,暴露在价格波动与供应中断的风险之下。跨境售电能够有效缓解这一结构性挑战。一方面,它为能源系统引入多元化来源,增强韧性;另一方面,它直接支持新加坡“绿色计划2030”以及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通过引入来自邻国的清洁电力,新加坡不仅能减少碳排放,还能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浪潮中占据先机。
从更广阔的区域视角来看,跨境售电是东南亚能源互联互通的重要环节。新加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老挝等国的电力合作,不仅是能源贸易,更是推动区域一体化的纽带。这种跨境电网的建立,有助于构建东南亚清洁能源走廊,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并进一步增强区域的政治互信与经济联动。
当然,这一进程并非坦途。跨境电网的建设需要巨额资本投入,且周期漫长;各国的监管框架和市场机制差异,也可能带来协调上的复杂性。此外,电网的互联互通对技术稳定性和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然而,正是这种挑战,使跨境售电成为更具战略价值的事业。
在跨境送电对电力用户成本和对能源结构影响方面,新加坡推进跨境电力传输,并不会导致普通用电户电费上涨。从市场规律来看,当前新加坡用电需求相对稳定,跨境输电能直接扩充电力总供给规模,不仅可缓解本地供电压力,还可能通过增加市场竞争,优化整体供电成本结构,让终端用户的电费呈现下降趋势。
在跨境送电成本方面,电力需要通过海底电缆实现跨区域传输,无论是海底电缆的前期建设投入,还是后期运维成本,都会高于新加坡本土天然气发电的成本。但从环保与可持续发展角度,优势更为显著——跨境传输的光伏电力属于清洁绿色能源,发电过程中无碳排放,可直接助力实现净零排放目标,相比本土以天然气为主,仍存在一定碳排放的发电方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小,更契合长期的能源转型与环保战略。
对于企业而言,跨境售电更代表着新的发展机遇。能源企业可以通过投资跨境项目,打造区域一体化的电力市场;科技企业能在储能、智能电网、碳追踪等领域创新突破;金融机构亦可在绿色投资与碳交易中扮演重要角色。换言之,跨境售电将形成一条贯穿能源、科技与金融的全新产业链,为新加坡企业创造广阔的增长空间。
作者是协合新能源集团 (CNE) 副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