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占新:美欧“假性团结”的临界点

美国总统特朗普推动的“28点和平协议”,在安全安排上大幅向莫斯科倾斜,使俄方的签署阻力相对有限。然而,从基辅与布鲁塞尔视角看,协议更像是一份要求乌克兰割地裁军、放弃战略自主的“代价统计表”。不论最终是否画押,这份文本已在跨大西洋关系上留下难以愈合的裂痕。

乌克兰目前仍在承受战场压力。俄军在东北战线持续缓慢推进,乌军在兵力与弹药上普遍告急。城市如波克罗夫斯克、库皮扬斯克的战况胶着,防线屡遭测试。长期消耗战使军事与社会韧性面临极限,再加上欧美援助不确定性增加,使基辅的选择愈发逼仄。

面对这份难以下咽的协议,欧盟与乌克兰进退两难。一方面,它们不愿背负“破坏和平”的标签,也担心强硬拒绝会给华盛顿撤回援助的理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11月21日公开表明,基辅正面临“捍卫主权或保留美援”的艰难抉择。另一方面,协议中限制乌克兰加入北约、缩减军力等条款,直逼欧洲防务底线,欧盟难以接受。因此,欧盟与乌克兰极可能采取“原则接受、细节拉锯”策略,透过冗长谈判换取时间,保持战略主动。

然而,欧洲更深层的担心并非协议本身,而是盟友还靠不靠得住。美国立场的快速转向,加深欧洲疑虑。从叙利亚撤军、阿富汗撤离,再到援乌议案多次被美国国会拖延,美国承诺的持久性正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今年9月的欧洲大学学院(EUI)调查显示,愈来愈多欧洲人将美国视为潜在安全威胁,这在冷战后几十年间极为罕见。

欧洲领导人意识到局势逼近险境。德国总理默茨、法国总统马克龙与英国首相斯塔默在11月21日共同与泽连斯基通话时,特别向泽连斯基重申支持乌克兰捍卫主权,明确拒绝成为让步的推手。对欧洲而言,此刻退缩不仅意味着放弃乌克兰,更将全面削弱欧盟的自我定位与地缘声望。

短期内,美欧关系依然呈现一种诡异的“假性团结”:公开表态一致,私下策略分歧;名义上仍是盟友,内里却满是戒心。盟友关系虽未碎裂,但已貌合神离。 长远来看:协议成败与否,都将加速欧洲追求“战略自主”。

欧盟近年已开始推动军工自主与防务协作,但进展缓慢。如今,美国可靠度下降的现实逼迫欧洲认清:安全不能再完全系于美国选票与政府轮替的政治风向上。

跨大西洋联盟或许不至于走向决裂,但它的性质已悄然转变——从建立在价值信任的情感同盟,走向以利益计算为准绳的条件式合作。考验欧洲的,不是停火文本本身,而是下一个问题:当美国不再无条件护航时,欧洲是否准备好为自己的安全买单?

作者是退休教育工作者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