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美芬:从《沉默的荣耀》看国共谍战与信仰

中国大陆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国共谍战为背景,描绘共产党间谍在隐蔽战线中以信仰之名,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故事在两岸爆火。剧中人物在绝境中坚守理想,视沉默为奉献,视死亡为荣耀。作品制作精良,也深具感染力。然而,当观众被这种“信仰的光辉”打动之时,我们也必须追问:这种信仰的力量,最后究竟解放人民的精神,还是束缚人民的思想?

在国共内战的年代,谍战并非虚构。在台湾台北的青年公园南侧,有一座名为“马场町纪念公园”的地方。静谧的草地与行人道间,竖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政治受难者的名字。70多年前,这里不是公园,而是国民政府执行枪决的刑场。许多在白色恐怖时期被指控为“共谍”或“地下党”的人,命丧于此。

台湾社会后来将那个年代称为“白色恐怖”。然而,将视野放回1949年前后的两岸,就会发现,台北的马场町与中国大陆的“镇反”刑场,几乎是时代的两面镜子。一边是“肃共”,一边是“肃特”;一边以“反共”为名行威权统治,另一边则以“镇反”为由铲除异己。

两岸都相信自己站在正义的一方。1949年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对共产党高度戒备,军事法庭以“国家安全”为由迅速审判、秘密处决“共谍”或“地下党”人士。许多案件来不及申诉,家属甚至不知亲人埋葬何处。马场町因偏僻且邻近军区,被指定为执行刑场,成千百上千人在此被处决,包括吴石、陈宝仓等人。

同一时期的中国大陆,也在经历另一场以“针对反革命”为名的大规模清洗。共产党刚掌权不久,对潜伏的国民党特务与旧政权残余极度警惕。全国掀起“镇反运动”,凡被怀疑与国民党有关、思想“反动”或“不忠于新中国”的人,都可能成为对象。从沿海到内陆,各地举办万人公审大会,公开宣判、立即执行。学者保守估算,短短三年间,被处决的“反革命”人数多达70万;相较之下,马场町是小巫见大巫。

台湾的“肃共”与中国大陆的“肃特”,虽然来自不同阵营,却皆以国家安全之名压制异议与思想。前者以防止“赤化”为名,后者以防止“反动”为由;一个高举“自由民主”的旗帜,另一个宣称代表“人民民主”。两岸都相信自己站在“正义”一方,却在相似的手段中制造共同的悲剧。两岸都有“吴石”和“陈宝仓”,各为其主,效忠于不同阵营,因此没有谁比谁更高尚。

真正的信仰让人有权做出选择。随着台湾的民主化与解严,白色恐怖逐渐从禁忌走向公开。台湾逐步开放档案、设立人权纪念馆,并透过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推动平反。马场町纪念公园正是在这种历史反省中诞生。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对“镇反运动”的叙述仍停留在“必要的革命斗争”框架,并未出现系统性检讨或平反。相关档案鲜少公开,受害者家属也难以获得平反。历史的发展证明,这种以信仰为名的荣耀,最终可能成为束缚。那些曾为了“天下为公”而潜伏暗处的“沉默的人”,若能预见“镇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未来的灾难,他们是否还会如此笃信自己的信仰?

真正的信仰,应当使人自由,让人有权做出选择,有勇气怀疑,而不是以集体之名消灭个体,以忠诚之名约束思想。若要让信仰重新成为复兴民族的力量,而非权力的枷锁,唯一途径是恢复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一切自由之母;没有说话的空间,就没有思考的勇气,也就没有真正的信仰。

谍战是否仍在进行中,不得而知。然而,台湾社会今日能公开讨论白色恐怖,也能公开质疑政府或政党曾经的错误,乃至在台北马场町拜祭“共谍”“地下党”或无辜人士,象征台湾已摆脱以恐惧统治的年代。这或许正是信仰自由的民主社会最珍贵的意义——能够面对恐惧,而不再以恐惧统治人民。

作者是马来西亚退休人士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