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冈路人:亚洲需要美国平衡中国

2025年10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就任九个月后,终于首次开启访问亚洲之旅。他先在吉隆坡出席亚细安系列会议,随后前往东京举行日美首脑会谈,最后一站访问韩国。这次为期一周、横跨三国的大规模外访中,最受关注的无疑是他在韩国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会晤。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上任以来,特朗普已经四次访问欧洲,两次访问中东。相比之下,亚洲之行只能说是“姗姗来迟”。

特朗普政府的外交与安全团队时常强调“重视印太地区”,但在此次外访之前,特朗普本人恐怕没有花时间系统地思考印太或亚洲事务。据报道,即将公布的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将以“本土防卫”作为核心,而非以应对中国为核心的印太战略。这意味着,美国的外交重点正进一步向内收缩。过去人们认为,美国参与印太事务受限于俄乌战争或中东局势;如今发现,连美国自身防卫的优先级别都可能超过印太事务。

这种局面对东南亚各国而言,是一个严峻的挑战。最大的担忧在于美中力量的消长。长期以来,亚细安国家一再强调“不愿在美中之间被迫选边站”。这不仅是因为东南亚各国不想卷入大国对抗,更因为同时与美中维持关系,更能在战略上借力而行。

但现实是,中国在区域内的影响力持续上升,而美国的力量正在相对下降。如果特朗普政府在亚洲的参与力度减少或摇摆,亚细安国家将愈发难以维持原本的平衡。此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也让许多东南亚国家受损,加剧对美国的不信任。作为伙伴,美国的可靠性正遭到削弱。

对所谓的“反美阵营”来说,这似乎是可喜的局面。然而,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最终只会导致中国在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张。必须认识到,这不仅仅是“反中阵营”的问题。因为亚细安一贯的立场是保持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但当另一方势力明显衰弱时,即便并非出于主动选择,也将被迫向中国倾斜。这就是“被中国吞噬”的状态。

要避免出现这种局面、维持美中之间的力量平衡,维系美国在包括东南亚在内的整个印太地区的存在至关重要。为此,亚细安各国也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核心目的并非单纯地强化与美国的关系,而是防止中国的存在感过度扩大。东南亚国家和美国在印太地区最大盟友日本之间的合作关系也顺理成章。

有意见认为,日本是在试图把中国排除出东南亚,这是误解。中国是泱泱大国,要那么做根本不现实。无论是日本还是美国,它们真正追求的是“确保另一种选择的存在”。在地理和历史上,东南亚与中国的关系一向都很密切,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脉网络等方面确实占有优势。但如果“中式模式”成为唯一的选项,对东南亚自身并非有利。因此,维持多元选择才是关键所在。

在军事层面,真正有能力遏制中国进一步扩张的依然是美国。支撑美国在印太地区存在的最重要支柱,正是日美同盟。美韩同盟、 美澳同盟同样发挥关键作用。未来,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等国在安全领域的合作,也将变得越发重要。盟友与友国之间应携手合作,营造有利于美国持续介入本地区的环境——这一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

另一方面,在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美国的领导力短期内难以恢复。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让美国与包括亚细安在内的多国关系恶化,特朗普政府对多边自由贸易体制更是秉持公开对立的立场。然而,这一系列关税措施也再次揭示一个事实:各国经济对美国市场仍有极高的依赖性。正因如此,日本、韩国以及亚细安国家纷纷在谈判中让步,只为换取关税的下调。

是否喜欢美国已不再是关键。即使对美国反感,如果东南亚希望避免被中国全面吞噬,让美国继续在亚洲保持力量平衡,仍是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如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真正的威胁并非来自美国的干预,而是来自美国的退却。

作者是庆应义塾大学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