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玲: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的距离与牵连

每当我在机场听到那句广播:“前往新加坡的旅客请登机”,心里总会浮现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谁?新加坡人?华人?还是新加坡华人?

在上一代人口中,“回中国”曾是一些人一生的心愿。那是他们的根。在新加坡建国初期,许多华人仍称中国为祖家、唐山。他们讲闽南话、潮州话、广东话,把家族祠堂的祖先牌位视为精神寄托。无论祖籍是福建、广东或海南,血脉的方向都指向同一个地方——那片叫“中国”的土地。

但随着几代人的成长,我们的身份开始变得更复杂。

我们在新加坡接受英文教育,唱的是《Majulah Singapura》(前进吧,新加坡),对北京的冬天、长城的风沙、东北的雪景,只能从电视剧里想象。我们用“新加坡腔”的华语聊天,却在节日里吃粽子、挂灯笼、拜祖先。

这种混合的文化气质,正是新加坡华人的独特基因。我们与祖籍国的关系,不再是“回家”或“离乡”,而是一种文化与情感的交汇点。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让许多新加坡华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身份。当我们走在上海陆家嘴的高楼之间,或在成都的咖啡馆里,常会产生一种微妙的错觉:语言相通、饮食相近,却依然觉得我们不一样。

中国人眼中的华侨,是漂洋过海的海外亲戚,而我们眼中的中国,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见:如果祖辈没有离开,我们今天可能会过怎样的生活。

我们欣赏那里的速度与规模,也珍惜这里的稳定与包容;他们以中华自豪,我们以多元自傲。在不同的历史路径下,我们走出两种现代化的样貌。但无论差异多大,当我们听见古筝、读到唐诗宋词、在街头闻到烧腊香时,心里依然会涌出一种熟悉的温度——那是文化基因的共鸣。

我常觉得,新加坡华人就像一棵在热带阳光下成长的“中国树”。根,扎在祖籍国;枝叶,却向世界四方伸展。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马来、印度、西方文化交织、碰撞、融合。我们可以早上在咖啡店吃“咖椰面包配半熟蛋”,中午讨论“中华传统节日的意义”,晚上听一场英文爵士乐——这就是新加坡华人的日常。

这种多元混融的文化体验,正是我们身份的力量所在。它让我们既懂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理解全球化的语境与价值。我们不是中国的分支,也不是西方的附属;我们是新加坡华人——一个在交汇点上诞生的独特族群。

祖籍国并非政治上的归属,而是文化与历史的象征。当我们在清明节烧香祭祖,其实不仅是纪念先人,更是提醒自己:我们来自哪里,又为何成为今天的我们。

对许多年轻一代来说,中国不再是“遥远的祖国”,而是一个值得学习与观察的伙伴。有些人去那儿留学、工作,带着好奇与敬意,也带着新加坡式的思维。他们不再纠结于“我是谁”,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思考“我们能彼此学习什么”。祖籍国的意义,也在这种互动中逐渐演变——它不再只是怀旧的标签,而是一种文化的“回声”:无论我们身处何地,那份“华人”的礼仪、语言与情感,仍在心底流淌。

身为新加坡华人,我们既属于新加坡,也与中国有千丝万缕的牵连。或许,这正是我们的独特之处——我们是桥梁,不是影子。我们既能在狮城说“lah”,也能在唐诗中找到灵魂的归宿。

在多元世界里,我们的身份不该被局限为非此即彼,而是以兼容、谦和与深情的方式,回应那份血脉的召唤。我们不必选择成为谁,因为我们早已是既属于新加坡,也铭记祖籍国的华人。

作者是公司董事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