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企业选择在新加坡落脚。从金融科技到电商物流,从人工智能(AI)到消费零售,“出海”成了中国企业的新关键词。许多企业在本国已功成名就,来到新加坡后,也希望复制那套成功的公式。
初期的确顺利。团队成员多半来自总部,熟悉的节奏、标准化的流程与高效的沟通模式,让企业在短时间内成功落地。管理层也常以为,只要把中国国内的成功原汁原味地复刻过来,就能在海外再创一番辉煌。
但这份顺利很快撞上本地保障本地就业的刚性政策——基于本地员工比例配额的要求,企业不得不告别纯总部调派的用人惯性,人事部门随即转向本地招聘。然而,随着本地员工的加入、组织结构逐渐多元,问题开始显现——不是技术或市场的问题,而是文化的隔阂。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讲究尊重、平衡与沟通。这里的职场氛围相对温和,员工习惯在午休时与同事聊聊天、放松一下。不少出海企业仍沿用中国的午睡文化——中午准时关灯、静默休息。这样的制度在中国或许能提高效率,但在本地,却常让员工觉得生疏甚至有些疏离。午休的意义,在不同文化中并不相同:对一些人是恢复精力,对另一些人则是建立关系。小小的午休,往往折射出企业文化的差异。
这并非对错问题,而是文化的差异。对一家跨国企业而言,这种差异既是挑战,也是成长的契机。
不少出海企业开始主动学习。做得好的公司懂得结合新加坡风土人情,在节庆中找到共通点——一起庆祝屠妖节、开斋节,甚至让外派员工参与并了解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与意义。这样的做法不只是表面的节庆安排,更是帮助团队彼此靠近,建立真正的文化理解。
文化适应的挑战远不止于生活习惯,更深层的障碍往往来自语言。许多出海企业内部以中文为主,使用的是偏向中国大陆商用语体系的表达方式。我们固然期待本地教育能培养出更多能灵活运用商用中文沟通的人才,但出海企业更须要将国际化当作自身发展的使命。
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做好国际化的准备,在内部管理、汇报、文件体系等方面,更开放地使用英语。同时,也可以善用AI语言工具,降低沟通壁垒。例如,利用智能翻译与语言优化工具,让会议纪要、项目说明或技术文档能即时转换语言、保持准确。科技不只是效率的助力,更是文化融合的桥梁。
出海,不只是企业版图的延伸,更是文化的再创造。企业若想在新加坡真正扎根,就不能只复制成功模式,而要在细节中找到共鸣,在差异中寻求平衡。
毕竟,在这片多元、开放的天空下,能留下印记的企业,不是带着模板而来的,而是愿意用心倾听、共同成长的那一个。
作者是会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