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铁车厢、巴士车站、食阁、学校课间休息时段,总能看到低头滑手机的青少年。有人一边走路一边刷,一边笑一边自拍。他们的笑声、表情、甚至情绪,似乎都被小小的荧幕牵动。他们的世界在荧幕里——朋友、兴趣、情绪、身份,似乎都在那里被定义。对于这一代人,社交媒体已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扮演“教师”的角色——教他们如何思考、表达、比较与认同。
谁在他们身上最能发挥教师的功能?教他们怎么看世界、怎么看自己、甚至怎么看别人的,好像已经不是课堂上的教师,而是手机里的算法。
网飞(Netflix)纪录片《智能社会:进退两难》(The Social Dilemma)揭露社交媒体背后的算法逻辑:平台的目标不是让用户快乐,而是让用户停留更久。演算法记录每一次点击、停顿、滑动、按了哪个表情,然后推送更精准、更吸引人的内容,让你越刷越深。这一切,悄悄塑造我们的思想结构。
一、算法是新的教育系统
我在攻读博士期间,常反思“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否仍由学校主导?
事实上,对青少年而言,算法才是他们真正的课程表。社交平台用娱乐包装信息,用For Your Page(FYP,推荐)决定他们看见什么,用短暂刺激取代深度思考。算法用一种看似中立的方式,定义“重要”“有趣”“该被关注”的事。长此以往,学生的专注方式、价值取向甚至自我认同,都被这些无形的系统重新编程。
我曾与一些青少年聊天,从他们的分享中察觉到一种普遍现象:“上课时很难维持专注力,但TikTok的视频却能连看两小时。”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代人的专注方式正在被重塑。教育工作者若忽视这一点,将难以在青少年生命中产生真正的影响力。
二、被点赞文化“教育”的心灵
纪录片中提到,在使用社媒后,青少年焦虑与抑郁显著上升。国立健保集团(NHG Health)的一份报告也显示,青少年情绪困扰个案持续上升。在社交媒体的世界里,“点赞”成为新的考试分数,“关注数”成了衡量价值的新标准。学生从虚拟世界学习如何被认同,却不再确定真实的自己是谁。当学生每天活在“比较”中,他们就不断学习如何“被喜欢”,却不再知道如何“被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越来越孤独和焦虑。Z世代的青少年在讯息的浪潮里成长,却在心灵上越来越孤单。
三、教育者的挑战:从传授到陪伴
面对算法的力量,教育不只是“教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辨别“谁在教我”。教师和家长若不进入他们的数码语境,就无法真正对话。
我有三个女儿,最大的9岁,最小的还在怀里时就已经会看姐姐的平板电脑。她们当然喜欢看短视频、听音乐、刷卡通。但在家里,我们也设下一些小约定——吃饭时不看手机,平日非学习必要,尽量不使用电子设备,周末尽量全家出门走走,到公园或社区活动。我知道限制不能靠命令,而要靠陪伴。
有时我也想:做父母的,何尝不是在与算法展开“教养竞争”?手机提供的是即时满足,父母提供的是需要时间发酵的陪伴。教育的挑战不在于禁止,而在于重新赢回他们的专注与信任。
当我在跟孩子以及青少年接触时,时常提醒自己:不要只告诉孩子或学生“不要玩手机或放下手机”,而是要问:“你在手机上找什么?”——是安全感、认同感还是逃避感?真正的教育,是带他们认识自己,而不仅仅是管控行为。
我相信,青少年的问题不只是“用手机太多”,而是“缺乏真实的连结”。教育者若能花时间倾听、共同思考、建立信任,他们就不必靠网络寻找价值感。
四、在智慧国中重建智慧的心
新加坡以智慧国为傲,科技创新让生活更高效,无论报名课程、预约门诊还是缴交账单,都能一扫完成。但这也让人更容易被效率牵引。我们或许也要问:在智慧的国家里,当一切都变得更加聪明,我们是否仍拥有智慧的心?
科技让生活高效,却也让人习惯于快速和便利。我相信教育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帮助孩子辨别“谁在教我”。家长与教师若能在孩子的数码世界中同行,他们就能学会区分真与假、光明与诱惑。真正的智慧国,不是让学生网络连得更快,而是让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深;不仅是聪明的用户,而是智慧的公民。
《智能社会:进退两难》提醒我们,科技本身不是邪恶的,但若人心被欲望、比较与焦虑主导,再先进的科技也只会放大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孩子被科技牵着走,而是让他们在被算法包围的世界里,仍能作出自由的选择。
算法很强大,但它不是全能,无法提供理解、怜悯与爱。这些仍需要真实的关系来塑造。愿我们在追求“连线”的同时,不忘“连心”;在面对智能的同时,不失真诚。唯有如此,我们的下一代才能在演算法主导的时代,重新找到被造的尊严与自由。我希望,当我的女儿慢慢长大,面对社交媒体的世界时,仍能记得:真理不是被推荐出来的,而是被寻找出来的。这或许正是Z世代或阿尔法世代(Alpha)孩子的父母与教师共同的使命。
作者是新加坡神学院哲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