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龙翔 吕赐杰:AI三巨头的资本循环――盛世神话还是泡沫前奏?

网络社媒最近流传一张人工智能(AI)生成照:英伟达、甲骨文与 OpenAI的三大AI巨头黄仁勋、埃里森和山姆·奥尔特曼来个“三角握手”。这可不是恶搞迷因,而是登上各大科技媒体的头条,引发行业震动,激起全球投资者无限遐想的真实新闻。

表面看,这是资源互补、各取所需的合作。若细究合作结构与各自野心,不难发现:这场“AI三结义”,可能演变成“合久必分”的“天下AI大势”。

打个比方:英伟达是给AI供应兵器与战马的军火商,甲骨文提供城池与粮仓;OpenAI则是出谋划策、攻城略地的将领。OpenAI拥有ChatGPT、DALL·E与Sora等生成模型,却高度依赖算力,苦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甲骨文近年来积极拓展云服务,但在AI模型及客户粘性方面略显薄弱。英伟达雄霸图形处理器(GPU)晶片市场,仍在积极拓展下游合作,以维系增长神话。

这是一场资本驱动下的闭环共振。英伟达卖出顶级GPU给甲骨文的云服务;甲骨文再签下天价大单,把算力租给OpenAI;OpenAI借此部署新模型,却一看账面吃紧,转头找英伟达投资。英伟达于是砸巨资入股OpenAI;OpenAI拿这笔钱续约甲骨文云服务;甲骨文有了钱,回头加码采购英伟达GPU――一条完整的循环正式闭合。

这场“结义”至今获得媒体与业界的高度肯定,盛赞这是史无前例的AI三强合作,标志着AI产业界迈入高密度垂直整合时代,几乎涵盖从底层算力晶片(英伟达)、中层云基础设施(甲骨文),到顶层模型研发与商业化(OpenAI)的完整生态链。市场解读为合纵连横的战略协作,可加速模型部署,分摊前期成本,降低创新风险。

可这样的盟约真能持久?在资本与算力的牵引下,它看似结成命运共同体,实则更像一场权宜婚姻。三大玩家短期内你侬我侬,却也各有野心和备胎。OpenAI一边大手笔租用甲骨文的云服务,另一边仍有微软这个亲密盟友和早期金主;英伟达的GPU客户遍布谷歌、亚马逊与Meta,可没独沽一味;甲骨文也不断拓展与其他AI模型开发商的合作。只要谈判桌上有更具吸引力的条件,个别企业或会琵琶别抱,跟别人“分久必合”去了。

从“英伟达—甲骨文—OpenAI”这个具示范性的局部循环,产业观察者迅速推演出一幅AI黄金时代的蓝图:只要这三类科技企业互通有无,资本源源不断涌入,技术就能指数级跃升,模型更强、用户更多、数据更大、投资回报也更可期。这样的叙事令人兴奋,却也可能掩盖一个不容忽视的疑问:这是增长引擎,还是泡沫循环?

倒带20多年,回顾那场dot.com热潮,可发现资本循环逻辑与今天的AI热,异曲同工。当时整个生态系统也可划分为三层:最底层是网络设施与硬件支撑的基础层,由电信公司与服务器制造商所主导,奠定互联网传输与存取的根基(对应今天AI的晶片层);中间则是为开发者提供工具与运行环境的平台层,典型如微软的操作系统、Java语言、网络浏览器或中介服务框架(对应云服务层);最上层则是蓬勃发展的应用层,如各种网站、社交平台、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工具(对应AI模型层)。

当中,最上层的杀手级应用如ICQ靠着炒作与梦想疯狂吸金,资本市场对互联网深信不疑,估值节节上升。最终泡沫引爆,应用层的初创企业血流成河,平台与基础层也元气大伤。

今天的AI产业生态与dot.com泡沫不尽相同。彼时无数初创企业轻资产、重故事、快上市。如今的AI战国时代多为资金雄厚、基础扎实的大型科技企业,即使面对估值调整,也可经历一轮慢性出清,而非断崖式崩盘;但泡沫的风险也更容易被“黄金叙事”所遮蔽。进一步来看,AI的晶片层看似理性,实则掺杂恐慌性采购;云服务层的巨头各自绑定明星模型,导致投机市场的过高期待;模型层虽已商品化,盈利与烧钱的试炼仍未结束,资本在现实与梦想之间持续押注。

正如当年泡沫破裂后,公司烟消云散,却留下基础设施与思维转型;我们今天或许也要等AI大潮退去,才看清哪些是金矿,哪些是海市蜃楼。

作者黄龙翔是南洋理工大学 国立教育学院高级研究科学家

吕赐杰是南大终生荣誉教授、香港教育大学讲座教授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