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G60新加坡华乐节2025在8月圆满落幕。第四届华乐节以“团结华乐人,发扬华乐情”为主题,汇聚全国层层面面的华乐力量——从专业乐团到民间社团,从青年华乐学子到资深前辈——以华乐为桥梁,凝聚文化认同,激荡时代共鸣。
华乐节从最初的起步到如今的成型,已逐渐成为本地华乐界两年一度的重要盛事。它不仅是舞台的汇演,更是让不同层次的华乐人、教育者与爱乐者交流、合作与共乐的平台。今年的华乐节,在组织规模、艺术内容与社会影响力上,都迈上新台阶。它让人深刻感受到:华乐在新加坡,早已超越单一的艺术范畴,成为连接文化、情感与身份认同的共同语言。
华乐节最动人的地方,不在绚烂的灯光,而在那份来自民间的温度与真情。“乡情乡音传雅韵”系列节目,由各联络所、会馆及社区华乐团联袂呈献,奏响来自基层的心声。熟悉的旋律在文化中心与音乐厅中回荡,观众席上既有年长的乐迷,也有第一次聆听华乐的年轻家庭。那一幕幕温馨的场景,正是华乐与生活融合的最好写照。在这些民间团体中,许多已在自己的会馆和联络所华乐团深耕数十年。它们是本地文化土壤中最坚韧的根——有的团员甚至从少年学华乐到为人师长,有的三代同台演出,从小孩拉二胡到祖父打击乐。
这种代代相传的坚持,构筑华乐在新加坡的“生活共同体”。它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更是一种社区情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文化归属。这种草根的温度,让华乐的生命力超越舞台与技巧,真正成为连接人心的纽带。正因如此,华乐节不仅属于艺术家,更属于每一位愿意用心倾听,用情参与的新加坡人。
艺术的高度:专业团队引领新篇
今年的“开幕闭幕献华韵”与“青年华乐显才艺”系列,由鼎艺团、阮咸学会及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的华乐团,以及多位来自新加坡华乐团和南洋艺术学院的杰出教授和老师携手呈献。从恢宏的乐队篇章到独奏协奏的细腻演绎,音乐会展示独奏家的高超艺术造诣。
在华乐节中,新作首演与经典再现并行。年轻作曲家的原创作品,以现代语汇诠释传统素材,探索新的声音空间;经验丰富的演奏家,则以娴熟的技艺与深厚的情感,为传统作品注入新生命。观众不仅看到华乐的精湛演绎,更感受到创作与传承的双向活力。这种传承与创新并重的格局,正是新加坡华乐发展的核心动力。从曲目编排到舞台设计,从音响技术到多媒体融合,华乐节在艺术呈现上的用心,反映本地华乐团体不断自我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当阮咸音乐会从单纯的“演奏”转化为“表达”,以文物为载体的回响转向与时代同行的声音时,华乐文化便获得新的生命厚度。这种艺术的高度,是无数华乐人日复一日的努力累积而成,更象征着新加坡华乐在国际舞台上稳步迈进的文化自信。
除了艺术的成就,华乐节更可贵之处,在于展现文化的广度与社会的参与度。从各器乐学会的联展,到星海研究会华乐团、南洋艺术学院华乐团与青少年组合的参与,再到“海纳百川华乐情”系列的国际合作——今年华乐节呈现出一个多层次、跨世代、跨领域的文化图景。这种“全方位生态”的建设,使华乐不再只是舞台上的艺术,而是一种全民共享的文化体验。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演奏家,无论是社区团体还是国际团队,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角色与舞台。新加坡的华乐生态,正从单点式发展走向网络式共生——学校、民间团体、专业乐团与媒体彼此支撑,共同构成华乐成长的文化系统。这一生态的形成,使华乐节不再只是节日,更是一种文化运动。政府在政策上的开放支持、企业的赞助参与,以及媒体的专题报道,都让华乐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关注。这种跨领域的共建,使华乐真正走向公众生活,成为新加坡文化身份的一部分。
从文化通行证到文化自信
华乐节的意义不止于回顾,更在于启发未来。文化通行证的推出,让更多公众有机会走进音乐厅,亲身体验华乐之美;越来越多学校与青年华乐团体的参与,也预示着下一代的文化接力已在悄然进行。未来的华乐节或将进一步拓展跨界合作,与戏曲、舞蹈、影像、文学等艺术形式融合,以更国际化的视野呈现华乐艺术的新声音。
当社会各界携手并进,当艺术家与观众心灵相通,华乐将不只是表演,而是一种文化实践——一种连接人、启发人、温暖人的存在。从文化通行证,到文化绿洲;从音乐交流,到文化自信,新加坡华乐正走在一条由热爱铺成的文化之路上。第四届新加坡华乐节虽已落幕,但华乐的乐音仍在心中回荡。这不只是一次艺术活动的结束,更是一段文化旅程的延续。愿未来的新加坡继续以音乐为桥梁、以文化为根基,让“团结华乐人,发扬华乐情”的精神生生不息,让这份热爱与信念,成为新加坡文化自信最动人的旋律。
作者是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新加坡华乐总会副会长,本文代表个人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