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荣信:为什么我坚信多语教育和学习?
——受益者自白

观看《联合早报》8月6日在油管(YouTube)频道发布题为《那些年你教会我的事》与卫生部长王乙康的访谈视频,身为前教育部长的王乙康除了忆述担任华文教师的母亲,也谈及自身学习语言的经历以及语文环境的改变和影响。他也提到推行语言政策的艰辛,坦言不少学生觉得学习过程充满挑战。然而,他强调双语教育为新加坡带来的长远收获,特别是对多元种族社会尤为重要,让国人有更深的文化底蕴。

这段话让生活在新加坡彼岸,身为马来西亚国民的我,心里涌起许多共鸣,以及对双语教育的反思。

犹记得七岁那年,妈妈与我进行课外学习互动时,介绍不同的职业,最引起我兴趣的是“外交官”。那时对外交官或大使的印象,是代表国家的人物,每天早上会有秘书为大使摘要媒体的关键报道。妈妈不忘趁机鼓励我掌握不同语文,先是作为母语的中文,还有官方语文马来文以及国际语文英文。那一刻得到的启发是:语言不只是课堂上的功课,而是与梦想紧紧相连。虽然外交官梦想未实现,对语言学习仍然情有独钟。

妈妈的一席话,也塑造我至今爱阅读不同国家和多种语文报纸的习惯。随着年岁增长,我依旧保持阅读不同国家报刊的习惯,从新马再到中国乃至西方各国的权威媒体。这种习惯拓宽我的思维方式,为我提供看世界的不同角度。同样的议题在中文语境是这样报道,在西方媒体里则呈现另一种叙事。

如果书本是知识的宝库,语言就是开启宝库的钥匙。掌握语言的人,得以推开一扇又一扇的门,看见不一样的风景。旅行时,当我能用当地语言与人交谈,沟通的壁垒随即消融。那一瞬间,我体会到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所说的:当你用一个人能够理解的语言与他交谈时,触及的是他的理智;当你用他的母语与他说话时,打动的却是他的心灵。

可见,语言不仅能传递思想,还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事半功倍。

AI可以替代但无法取代多语能力

在人工智能(AI)发展迅速的时代,掌握多语的价值更显珍贵。很多人担心未来的就业被科技取代,但我深信,多语人才依然不可或缺。因为AI的先决条件,正是语言的掌握和理解。举例而言,要对AI发出一个有效提示,就必须有清晰的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不仅让我们与机器对话,也决定我们能否在瞬息万变的职场突围。

好的语言能力更是表达与说服的利器。一个想法如果说不清楚,就无法转化为力量。

掌握多语,等于掌握多重表达方式,在国际舞台便能游刃有余。对国家而言,投资语言教育从来不是成本,而是长远竞争力的保障。

纵观历史,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无不依赖语言作为桥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虽没有明确记载他精通多少外语,但凭着他能在异地行走多年,必然少不了沟通与理解。明代郑和七下西洋,船队随行通事是必不可少的角色,他本人也必定熟悉多种礼仪与交际方式。至于马可波罗,他能在忽必烈朝廷里担任使节,也必然掌握不同语言。无论细节如何,这些历史人物都共同证明一点:语言是文明交流的前提,没有语言的理解,终究隔了一层。

为什么我们要坚持学习不同语文?原因很简单:语文背后是文化。理解语文才能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心灵。翻译工具或许能帮助读懂字面意思,却无法带来文化的温度,更甭说了解底蕴。只有在原汁原味中,才能感受到差异、尊重差异,并从差异中生出新的见解。这种理解不仅是个人的财富,更是社会和国家与世界互动的底气。

举例而言,把语文学习套用在娱乐场景,一直是我乐此不疲的事。今年在串流平台Netflix热播的新加坡剧集《小娘惹之翡翠山》里应用的马来语,让了解马来语的我看出不一样的风味。

作为新加坡报章的读者和收看新加坡新闻的马国人,对新加坡中英和马来文主流媒体对语言应用的严谨感到钦佩。这能为想要学习不同语言的国民提供实用管道,多读、多听、多讲和多写是掌握语文的不二法门。马新在中英双语乃至多语教育方面的政策,使两国在区域内独树一帜。

如何在母语的自信基础上,推动国民掌握更多语言,同样是长期竞争力的关键,不仅能成就更多个人,也能让国家在世界舞台保持优势。

总括而言,作为多语教育的受益者,我真切感受到,多语让我更容易跨越边界,也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找到立足之地。未来世代可以在拥有多语学习的环境中成长,是国家开明和多元化的最好表征。

作者是马来西亚专栏作家

您查看的内容可能不完整,部分内容和推荐被拦截!请对本站关闭广告拦截和阅读模式,或使用自带浏览器后恢复正常。